“中国已具备告别‘打工经济’的基础。”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研究员说,“打工”的典型特征是缺资金和技术,靠汗水赚钱。但现在,我们的资金已出现“流动性过剩”;技术方面,以家电、电子、汽车为代表,一些行业也在“市场换技术”战略中开始崛起。
一个经济总量即将进入全球前三名的国家,仍是“打工者”角色吗?针对近日一些外国传媒对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彻底的‘打工经济’”的判断,一些国内经济学者28日接受记者专访时并不认同,说,中国正在告别“打工经济”,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分工。
告别“打工”基础具备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上周末预测说,今年年底中国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与德国相当。这意味着,短短五年里,中国经济超过法、英、德,进入世界经济前三位。
不过,这仍不能摆脱国外传媒的一些质疑。最新一期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调查珠三角的报告,指出中国工厂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美国公司占据了赢利最为丰厚的曲线两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周五则干脆发表文章说,“中国或许就是一个彻底的‘打工经济’”。
所谓“打工经济”,外媒认为这是与发达国家的“老板经济”相对应,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收获利润;而中国则通过承接投资,以付出劳动力、土地和环境为代价,赢得发展。
国内几位接受采访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表示,这些描述是对我们延续了20多年经济发展状态的一种提醒,但现状是,中国正在告别或已谋求告别“打工经济”。
“中国已具备告别‘打工经济’的基础。”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研究员说,“打工”的典型特征是缺资金和技术,靠汗水赚钱。但现在,我们的资金已出现“流动性过剩”;技术方面,以家电、电子、汽车为代表,一些行业也在“市场换技术”战略中开始崛起。
告别过程可能会很长
即使仍是在“打工”,内涵也在悄悄改变。如过去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有一两道工序,而现在深圳、东莞大量出现“深加工结转”,零部件向周边企业采购,外企与周边生产企业慢慢形成相互需求的“产业生态”。周边企业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打工”形态,成为外企“产业合伙人”。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完善从研发到制造、销售全过程产业链,便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未来更多扮演创意中心和全球最重要销售市场的角色。”即将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的上海罗氏副总裁王新光说。跨国公司目前已在中国设立近千家研发中心。
内源经济的迅速崛起,则为中国告别“打工经济”提供了另一个注脚。以外向型经济最突出的广东为例,五六年前工业增加值中外企曾占一半,而去年,已下降10%左右。广东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邱俊也透露,民营经济总量占2006年广东GDP高达40.5%,已与外源型经济形成“双轮驱动”态势。
多位经济学者认为,得出中国正在告别“打工经济”的结论,是源于近五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后“转型可能会更快”。
“但这一告别过程可能会很长。”丁力说,与欧美等老牌“标杆型国家”相比,日本是唯一从“后发型国家”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的,也花了三四十年。
>> 相关文章 |
|
>> 发表评论 |
|
>> 版权声明 |
凡注有浙商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稿件,均为浙商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浙商网”,并保留“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电头。 联系电话:0571-853105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