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通过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转移获得的块状经济的突破,长江三角洲城市成为本次榜单上升最快的群体。
在《福布斯》中文版今年第4次推出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调查中,长江三角洲城市成为上升最快的城市群体。尽管有些缺乏悬念,杭州依然靠着良好的资本投资效率、可观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优化的投资成本结构,成为榜单的冠军。长江三角洲城市在前10名的城市中占据了6个席位,在前100名榜单中则占据了40%,并且位次基本保持上升状态。最为突出的是江苏的几个城市,南通比2006年上升了25名,镇江和扬州则分别上升了8名。
在2004年和2005年的调查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块状经济的特色曾经令人担忧。条块经济曾经是长三角资本快速积累的基础,比如纺织城市产业群、重型机械产业群和小商品经济产业群。但是,随着能源短缺和土地匮乏问题的日益突出,太过相似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类型,让条块经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出现资源内耗和增长乏力的局面。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接受《福布斯》中文版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以占据浙江9.2%的土地为浙江贡献18.3%的GDP,从某种程度是资源透支的表现。事实上,这个问题对土地和劳动成本益发高昂的长三角16个城市,在资源和结构上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严峻的考验。
从数字上很容易发现,以信息技术、物流、零售和金融咨询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长三角的突破口。以位于榜单前三甲的城市为例:2006年前3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6%,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34.6%上升至75.1%;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9%,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至47.8%,远超过全国第三产业占GDP39.5%的比重。
同样可喜的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典型的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上海、苏州和宁波在2006年的投资增速都降到了10%以下;伴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稳定增长,教育、旅游和信息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升温。背后当然是强有力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撑。尤其是上海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长超过1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近4个百分点,这也成为上海跃至榜单第2位的重要因素。
在长三角城市的发力之下,其他区域城市在榜单上的表现并不亮眼。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在融入大广州经济圈,并成为广州汽车产业的配套基地之后提升了资本活力和交通效率,首次进入前10名。在城市产业梯度转移中受益的部分城市也有小幅攀升,比如苏北经济圈的徐州上升了12位,华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武汉上升了3名,武汉相对合理的土地成本和便利的水、陆交通让其成为浙商投资建厂的选择。
本次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调查的指标体系与之前的3次完全相同,但是考虑到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资本投资效率的不同要求,我们适当调低了对成本指标体系的权重。另外,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不可忽略的环境生态问题,我们今年特别推出最适宜发展环保的城市这一子榜单。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结构和体制资源,可持续的才是具备长期发展动力的。
本次调查所需原始数据仍然由《福布斯》中文版调研部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提供,特此致谢。
项目编辑Lydia Chen
调研人员Luo Yinan,Rachel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