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轮胎生产车间一角。
|
上月末,有媒体爆出“45万只杭州中策轮胎在美面临召回”事件,美国新泽西州一家贸易公司通知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指该公司从中国杭州中策橡胶公司进口的一批汽车轮胎,存在安全问题,并导致一起货车翻车2人死亡事件,要求对中策轮胎全面召回。此后,历经几轮唇枪舌剑,这一事件终于渐趋明朗——
事件回放
近期有关“中策橡胶轮胎在美面临召回”事件引起多方关注。记者昨天从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获悉事件有了最新进展。7月11日,中策橡胶通过美国的代理律师向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进行了沟通,并提交了陈述报告,以证明中策橡胶的产品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且均符合产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所谓的产品安全隐患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上月末,有媒体爆出“45万只杭州中策轮胎在美面临召回”事件,美国新泽西州一家贸易公司FTS(Foreign Tire Sales Inc.)通知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指该公司从中国杭州中策橡胶公司进口的一批汽车轮胎,存在安全问题,并导致一起货车翻车2人死亡事件,要求对中策轮胎全面召回。
昨天下午,中策橡胶公司向记者出具了“轮胎事件”的详细说明。并表示已向NHTSA递交陈述报告,并就美销售公司FTS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驳斥。
轮胎质量已达美国国家标准
中策在最新递交的陈述报告中称:FTS呈递给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报告中涉及的中策轮胎的质量,大大超过了美国国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轮胎国家标准《FMVSS119轮胎测试标准》的相关要求。
6月26日,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向销售商FTS发出通告,要求FTS对这些轮胎具体哪些指标未达到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提交补充报告。而在7月3日FTS提交的补充报告中,FTS明确承认杭州中策橡胶所设计的轮胎达到而且超过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即FMVSS119的要求,而原报告是FTS用远远超过FMVSS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而推断该批轮胎有安全隐患。在2006年8月FTS对该批轮胎进行耐久性实验,虽然轮胎没有胶边条,但是所得测试结果也大大超过FMVSS的相关要求。
事故车辆系轮胎混用
中策橡胶公司昨天提供的材料透露了一个细节:事故车辆存在轮胎混用情况。
因该车上三只轮胎是杭州中策生产的245/75R16规格,而另一只是其他品牌的225/75R13的轮胎,也就是3只大轮胎和1只小轮胎同时装在同一辆货车上。同时参阅轮胎导用手册,该车应配合轮胎为225/75R16,杭州中策生产的245/75R16轮胎并不是适配规格。
中策在报告书中说,所有的轮胎制造商都不会建议将轮胎安装在与其不匹配车辆上,因为会给车辆带来潜在危险。
美国销售商FTS也承认了事故车辆轮胎混用的事实,但不能肯定是否因为轮胎没有带束层包边胶而造成事故或对事故有影响。
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马良清说,按规定,不同规格的轮胎是不允许混装的,容易造成轮胎受力不均,导致损坏。并且不能以有没有胶边结构或胶条的薄厚断定轮胎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因为每家企业生产的轮胎,其带束层角度、密度、宽度或钢帘线的结构均不相同,不能就此说明轮胎有问题,这些技术要素都属于工厂的技术秘密。
相关轮胎通过质监抽检
中策橡胶公司介绍,“轮胎事件”发生后,国家质监总局已委托相关部门赴中策抽样选取了3只轮胎,送往质监总局确定的国家级轮胎检测重点实验室——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依照美国FMVSS119标准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司长王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对这类轮胎产品进行了检测,并不存在质量问题。可以说,中国出口到国外的轮胎,都是按照当地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的。”
海外客商反映良好
据中策橡胶反映,美国客户7月11日给NHTSA的信中专门说道,该公司进口中策轮胎在实际使用中表现良好,质量稳定,没有收到任何与轮胎有关的安全事故报告。欧洲、海湾地区客商均表示对中策橡胶产品充满信心。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的轮胎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1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上千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近90亿元人民币,国际贸易实现销售收入3.34亿美元。目前已形成年产2300万套1000多个品种、规格汽车轮胎的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国内和国外,其中三分之二在国内销售,三分之一销往国外,生产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排行第2位,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中策橡胶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目前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势头,产品仍供不应求。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销售收入55.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42%,其中国际贸易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9亿美元。公司对每一个轮胎的制造、出口均有着严格的质量把关及检验程序,并有详细的记录,轮胎设计都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对于FTS提出的所有问题,公司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和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产品没有安全问题。
“轮胎事件”回顾
——2007年5月30日,中策橡胶的美国轮胎进口商FTS在新泽西地方法院起诉,起诉中策橡胶的主要内容包括独家代理产品销售、产品设计更改的告知问题等商务纠纷。
——6月11日,FTS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递交报告,认为2006年8月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起货车翻车事故中,中策橡胶的轮胎没有使用包边胶,导致翻车2人死亡。要求对中策橡胶生产的六个规格45万条轻卡子午线轮胎予以全面召回。
——7月3日,FTS向NHTSA提交了“有关安全缺次报告的补充和修改”,主要内容是,强调所涉及的轮胎达到而且超过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TS获准观察了宾州翻车事故的货车和轮胎,不能肯定该事故是由轮胎少包边条引起的。
轮胎已有召回前例
在中策事件之前,中国轮胎在美国已经遭遇了首次召回。今年年初,山东文登三峰轮胎有限公司生产的18900条集装箱拖车用斜交轮胎,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裁定不符合美国联邦汽车安全标准规定,要求三峰公司实施召回。
近年来我国轮胎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吸引发达国家橡胶加工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同时,由于“物美价廉”等因素,我国轮胎出口量大增,主要用于车辆轮胎的二次更新。2006年中国轮胎产量的40%用于出口,轮胎出口数量增幅超过20%,出口已经成为我国轮胎企业的重要盈利途径。有资料表明,今年1-5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到857.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一半。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加大,与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时有所闻,并呈现加剧之势。其间一些国家的贸易壁垒、出口设限及商业纠纷等也时有发生。
从最近的牙膏“二甘醇”事件到此次的中策轮胎事件,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二甘醇”事件中,我国行业出口损失预计上千万,而如果这批轮胎召回的费用都由中策承担的话,据估算将耗资6400万美元。而由此带来的行业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据了解,从今年6月1日起,美国新执行的轮胎测试标准更为严格,新标准不仅提高了安全参数值,还提高了轮胎脱圈、老化、透气性及道路危险性试验等方面的要求。而6月18日,美国业界又申请对进口自中国的农用、建筑用、工程机构用的轮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国轮胎业的赴美之路也增加了变数。此外,欧盟6月1日开始实施的REACH法令,对化工、医药等诸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在更苛刻的条件面前,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跨越对方的“高门槛”。或许,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品牌就这样磨砺而生。
相关新闻
欧盟高官访华寻求消费品安全合作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17日专电欧盟委员会发言人17日说,欧盟负责卫生和消费者保护事务的委员梅格莱娜·库内娃将于下周访问中国,重点商讨在消费品安全领域加强合作。
欧盟委员会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务的女发言人海伦·卡恩斯说,中欧双方于2006年1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关于管理合作安排的谅解备忘录》,一年多以来,双方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库内娃希望通过此行进一步推进备忘录的执行。
作为举措之一,自2006年起,原产地为中国的非食品类消费品被纳入欧盟的“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可在第一时间获知欧盟市场上查获的不安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