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武
|
“什么都要钱”,“什么都向钱看”,“满城尽说流动性”,近来股市暴涨更让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的钱很多。而文革时期,在农村,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等,而不能带“钱”。有钱真好啊!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和转型是多方面的,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城市化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这些都大大改变了中国,也同时提高了中国经济被货币化的程度。如果按广义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中国“钱”的供应量,那么,在1980年中国的广义“钱”量只是GDP的22%,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产出,只有0.22元钱在流通。如图所示,从那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流通的“钱”量是GDP的1.9倍,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产出差不多有两元钱在流通,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这么有钱!
当然,说到这里,一不小心,我们可能会以为中央银行在不负责任地乱印钱,制造虚假繁荣。但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并没出现实质性的通货膨胀,说明这些“钱”多得有因,是实的而非虚的。为什么呢?在4月14日本栏中我们谈到《中国的钱为何这么多?》时,那次的解释集中在资产金融化以及未来收入的证券化上,过去十几年加速了的资本化改革将土地、资源以及未来收入转换成了金融资本,那些资本化运作必然增加中国的金融资本供给,“钱”当然就多了。可是,中国社会这些年的变化还远不止如此,还有其他“钱”多的原因。
撇开历史上的中国不说,就以文革时期为例,那时人们普遍没“钱”。而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由于那时候没有“东西”收入,而是由于那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极低,几乎没有“东西”可以通过市场换成“钱”,经济被“钱”化的程度太低,所以,那时候张三可以有“东西”、有一双手,但他没有“钱”。文革时期我还小,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是,在农村,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等,而不能带“钱”。也就是说,那时候要东西,有,但要钱则没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出差旅行要靠自己带粮菜、被席,一方面旅行在外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走的距离不能太远,另一方面能够跨地区运输的货物也必然有限。因此,“钱”化程度低的社会自然是人口流动少、跨地区贸易有限的社会。
相反地,如果市场化与货币化水平都很高,远道旅行就容易得多,人口流动自然会上升。换言之,如果市场很发达、“钱”的供应不稀缺,张三出差之前可先把自己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在本地市场卖掉,换成“钱”,然后带着“钱”而不是“东西”出差,每到一家目的地餐馆、酒店用现金支付即可。到今天,当然连现钞都不用带,信用卡更方便。因此,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
不过,许多人会说,虽然货币化带来方便,可是各地市场物价差别很大,张三家乡的大米、蔬菜、肉食比外地更便宜,所以,权衡之下,还是自带食物、被絮合算。——这当然有道理,但这恰恰说明市场化的重要性,如果市场化发展足够到位,如果跨地区的“投机倒把”商业运作畅通无阻,那么,到最后,各地之间的物价可能会因为运输成本还有差别,但那种价差会低于异地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当然会选择先将“东西”换成“钱”,带“钱”出差。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人还选择带粮菜出差,那说明中国的市场化还有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