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连出三“拳” 调控股市不是目标?
5月18日晚,央行出台调控措施: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
调控目的——力防经济过热

央行出拳了,这在市场的意料之中;连出三拳,却在市场的预期之外。
不过,从陆续公布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中,人们或许可以发现央行的良苦用心。
投资方面。从增长率看,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一季度的25.3%高出0.2个百分点。
再看先行指标,1至4月,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121个,而一季度为同比减少2294个。这些都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正在加大。
物价方面。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较3月份的3.3%有所回落,但仍处于3%的调控目标的上限。而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决不可大意。首先,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其次,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此外,受职工劳动保障改善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
货币信贷方面。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3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958亿元,但到4月份却重新回到了快车道:同比多增了1058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特别是贷款激增令人心忧。
“经济金融的各个重要指标都表明,当前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央行打出‘组合拳’,主要是为了显著加大调控力度,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贺力平分析说。
不少专家认为,央行此次调控会对股市造成影响,但控制股市泡沫并不是央行的法定目标。央行打出“组合拳”的主要目的应当是综合性的,即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2007年,牛市格局不变,但市场的波动将加大。我们关注到,支持A股上涨的经济条件没有不利变化,上市公司业绩在高基数上估计今年还有40%以上的增长。(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不过,鉴于下列五大原因,今年市场波动的风险在加大:
1、人们心理的预期支持波动;2、不便宜的估值支持波动;3、天量的“小非”和“大非”减持导致波动;4、股指期货的推出也将带来波动;5、政府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
上市公司业绩受股市影响
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即今年上市公司一季度的业绩虽然大幅增长,但这些增长中绝大多数来自股票的投资收益,而非企业自身的主营增长。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上市公司的这种业绩增长受股市波动的影响很大,是不具可持续性的。
央行三招不直接针对股市
周末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便是上述政府调控政策不确定性的一个例子,也是当前投资者最为关切的话题。
我认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限制流动性,对传说中的逗留于股市中的3000至4000亿元银行资金有抑制作用。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则重在稳定银行的存款。期限越长的存款利率增加幅度越大,五年以上定期存款上调幅度达到54个基点,而贷款整体只上调18个基点,五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只上调9个基点。一方面存款的收益率提高,增加了对追求低风险收益的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存贷利差缩小,尤其是长期的存贷利差缩小幅度达到45个基点,降低了银行投放长期贷款的积极性,有利于抑制中长期贷款的增加。
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的直接结果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有利于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减少境外资金流入,为人民币的升值路径带来更多变数。
三箭齐发稍有些意料之外,会对市场特别是周一的股市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至于是否能够改变沪深股市的运行方向,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来源:青年报 作者:薄继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