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随着投机资金开始攻击泰铢,全球一场大规模金融危机在曼谷爆发。对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取的措施,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各方的争论依然很激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1997至1998年间,韩国和东盟大多数经济体都出现了连环的银行和货币危机。
这些亚洲“小虎”经济曾快速增长,但都维持着固定汇率制度,从而鼓励了外部借贷行为。它们也都经历了急剧的资产价格膨胀。
这一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使一些国家付出惨重代价,人均实际产出中,超出10%的财富化为乌有。除韩国之外,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迅猛而强劲。如今东盟中很多经济体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较1997年之前慢了约两个百分点。
有种解释认为,上次金融危机只反映出,在危机发生前,相关国家由资本流入和过多国内流动性所催生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显然这是问题的一部分,但它无法解释这个金融危机在该地区引发的多种结果,比如中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增长,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则近乎停滞。
另一种可能是,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盟国家,削弱了它们的增长能力。但能够证明这种后果的学术证据有限,而从许多方面而言,亚洲金融危机改善了东盟国家的经济。毫无疑问,它促使这些国家加强了银行监管和其他结构改革。
现在看来,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东盟国家困境的原因,而是一个非常富有戏剧性的症状。上世纪90年代,亚洲“小虎”经济的出口情况严重恶化,导致大规模经常账户赤字,而且易受资本流出的影响。出现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在于东盟国家畸高的联系汇率。
这导致亚洲“小虎”经济模式的转变。它们放弃向发达经济体出口工业成品。东盟国家仍能够快速增长,但其经济增速目前则受到了限制。在经过下一代人的奋斗,以及周边国家富裕起来之前,任何东盟国家都将难以实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10年后的今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意义正开始明朗起来。【重拾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四大症结
|
1
|
银行受到了政府的操控。出于政治需要或裙带关系,银行冒险将借来的外汇转贷给经营不善的国内企业,然而到期后,这些落后的企业无法清偿借款。 |
2
|
那些既有中央银行、又实施汇率管制的国家,在将借来的外汇转贷给国内企业时,以该国的本位币来记账。由于这些国家往往未能成功地抑制货币发行量,所以该国的货币一旦贬值,企业到期的还款,就无法折合成足够的外汇,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
3
|
大型的私人金融机构的投资失误。如美国“长期资本管理(LTCM)”的亏蚀,致使相关的以高杠杆率放款的银行濒临破产。 |
4
|
某些地区的货币体制出现了漏洞,引致投机者兴风作浪。例如香港,在实施净化货币发行局的七项措施以前,只要大量沽出港元,就能大幅扯高港元利率。 |
延伸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已过十年 亚洲经济可否独善其身?
格林斯潘:亚洲金融危机重现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