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相比于2005,浙江企业在2006年走过的路程无疑是平淡的。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言,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的倒逼作用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反思中,浙江企业仍为浙江经济贡献了快速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并在多个领域创造了“第一”。
在岁末年初,浙商网对浙江经济在2006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面做一总结,并权且做一预测。
猜想一:上市潮会有多热?
上市,无疑是2006年浙江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我们所揣测的,是2007年,上市的话题究竟会多热。
2006年,绿城登陆香港,瑞丽纳斯达克上市,浙江昱辉成为英国伦敦二板AIM首支上市的浙企……而随着下半年国内中小板IPO的重新开启,浙企更是批量上市。短短六个月时间内,横店东磁、江山化工、宏润建设、华峰氨纶、景兴纸业、栋梁新材、万丰奥威、网盛科技、海翔药业9家浙江企业登陆中小企业板。〔本网策划:中小板金手铐吸聚24浙商 〕
众多的上市浙企只不过是浙江优质民企的一个缩影,在浙江,更多的中小企业正在排队上市。统计数据表明,浙江全省注册资本金超过百万的私营企业有8.5万家,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超过1100家,在最新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就占到了188家——浙江100余家上市企业同这样庞大的数据相比,确实是太少了。
而浙江企业在2006年半年时间内,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2007年全年,浙企将谱写出怎样的成绩单,很难想象。 〔股市黄金十年 浙商准备好了么? 〕
一方面,在中小板浙商们的财富效应的示范下,浙江企业家们的上市冲动无法遏止。而另一方面,企业对资本的渴望和风投要求套现的压力,也在把浙企推向市场。
据统计,截止至2006年底,已有超过6.6亿美元的风投进入浙江企业,投资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宽。这些资金进入的方式基本是清一色的参股,并期待企业成长、上市增值后出售股权获利——从该角度来讲,风投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将不遗余力。2007年,或将成为浙江民企的上市年。
猜想二:投资新热点再哪里?
浙江企业的排队上市,也许在2007年将引发一轮股权投资热潮,并为浙江的热钱找到一条出路。
浙江的民资历来充沛,仅温州就有民资3000亿之说。从“炒房团”到“炒煤团”,浙江民间资本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每一次财富的方向。但随着一个个“炒”团的覆灭,如此庞大的资金出路在那里?新的投资热点在哪里?
2006年下半年,股票、基金、期货的大热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也就在此时,私募股权投资开始显山露水。
2006年7月,浙江第一家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红鼎创业投资公司成立,这被业界视为民间资本介入风险投资的一个开端。有消息称,大量的浙江民间资本准备以北京为根据地,力攻高科技类创业投资领域。最近,一只国内新近成立的本土创投基金规模达到4-5亿元,据称其主要资金来源同样是浙江民营资本。
浙江民资为何偏好股权投资?雅戈尔(600177.SH)可能是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这家以服装起家的宁波企业,短短几年内,就投资中信证券、天一证券、宁波市商业银行、宜科科技以及广博股份、中基外贸等多家公司股权。据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雅戈尔在股权投资上的获利至少在25亿以上——20多个亿,如果是做实业要多少年才能赚回来?
中国证券市场在完成股改之后,投资上市公司“原始股”不再是纸面财富,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可以套现的财富,这对于务实且奉行“落袋为安”的浙江民资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而2007年浙江企业即将掀起的上市潮,更为资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猜想三:并购是否还将继续?
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资源的整合也变的更加频繁。南都被万科收购,苏泊尔(002032)将股份卖于法国色SEB,德力西与施耐德谋求合资,凯恩出售股份的波折……这些名噪一时的浙江企业。 〔相关专题〕
都揭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以前是企业做的不好,会被别人收购,为市场所淘汰;但现在企业做的好,竞争对手同样会挟资本优势进行收购。这对企业家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企业究竟该不该卖?
对买家来说,并购无疑是进入一个行业并成为强者的最快方式。而对于卖家来说,是选择强强联合还是短期的套现行为?当我们重新审视南都、苏泊尔或者德力西的并购案时,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关专题〕
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浙商开始厌倦了只有几个点利润率的的传统制造业。“做企业是为了卖企业”、“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看它能不能卖,以及能卖多少”——随着“资本运作”一词在2006浙江商界的流行程度登峰造极,不少企业家相当看重这一流行的欧美观点并将其反复阐释。
2007年,并购的浪潮或许还将继续。只是下一个被并购的,会是谁?
猜想四:社会责任如何履行?
得到的越多,责任就越大。这句话用来形容浙商再也合适不过。2006年,在风起云涌的商界,浙商们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而他们在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责任,则成了剥离财富光环之下众人凝聚的焦点。
几年前,南存辉曾说过“我不想上富豪榜,只想上纳税榜、慈善榜”,当时社会公众对于浙商的整体印象还停留在“会赚钱,抠门”、甚至“为富不仁”上面。但几年之后的今天,浙商的形象已然大变。
在胡润慈善榜中,浙商已经占据了显著的地位,但浙商并不仅仅是“捐钱”。在各个场合,社会责任总是商人们乐意探讨的一个话题,浙商已经把社会责任上升到了一个“对公共利益的促进”的高度。无论是2006年年中浙商大会推出的“浙商社会责任大奖”,还是年末风云浙商年度评选时对入选浙商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都强烈的传达了这一信号。 〔浙商大会专题网站〕
是外界舆论的压力迫使浙商做出改变?还是浙商本身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许原因并不重要.而对于经历了一个轰轰烈烈的2006的企业来说,困惑在于怎么做才算是尽了社会责任?如何来衡量评判、如何把握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这些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只能确保自己,成长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兼济天下。现在看来,这句话也未必全对。毕竟,我们并不能奢求大多数企业家都能如同裘德道那样每年拿出一个亿的善款。对多数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也许就是把产品做好、不拖欠员工工资那么简单。
“一个企业要做百年,光遵纪守法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底线。”这是王水福在日前西子推出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时所提到的,而该份报告也首次尝试社会责任细分成几块,并逐一标准化。 〔相关报道〕
浙商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探求,也让我们对于他们在2007的表现,更加期待。
推荐阅读
盘点2006浙江经济事件

2007,浙江经济高位趋稳
浙江省2006-2007年度经济分析报告
2006年浙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浙江经验:中国发展的经典财富
2006年浙江经济GDP数据新鲜出炉
2006年浙江经济指标升降 凸显“理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