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是浙江经济“民本”特性的精神基础
到2020年,就会跻身“中等发达”社会
昨天上午,《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国情调研重大课题成果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在杭州召开。
“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课题是中科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也是省院合作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一段时间来,课题组从经济、社会、文化、政府管理和党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浙江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研究。
40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
浙江经验的重要一条,是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保障、化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省内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超过230万户,有40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100万人在世界各地发展,中等收入者占很大比重,这是浙江社会稳定性与和谐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升级滞后于经济增长
浙江是个民营企业大省,但普遍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经营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己的品牌。这样的企业就只能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取得竞争优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浙江的产业升级滞后于经济增长,主要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
浙江未来要面对的,主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序。
到2020年,跻身“中等发达”社会
从贫瘠落后的农业社会大步迈进“世界工厂”的序列,浙江只用了28年。快,极快!主攻《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一书经济篇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迎秋,也和众多海内外的学者一样惊叹浙江经济发展的速度。
“浙江人最可贵的就是尊重科学规律,尊重民间创新。”刘迎秋一语中的地说,短短二十余年间,浙江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全省经济三分之二,就是这种不拘泥于经济成分多寡的科学意识,让束缚活力的条条框框彻底被打破。科学发展是浙江28年经济腾飞的重要经验。
“今年,浙江的人均GDP有望达到4000美元,这个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不过拿到世界上去比较,只能算中等。”刘迎秋说,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如果能保持下去,到2020年,浙江就会跻身“中等发达”社会的队列中。
刘迎秋认为,浙江国土、自然、劳动力等各项资源都比较有限,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着眼于流通类、服务类第三产业。
浙江经验的五大特征
1.经济民本多元:“民本”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其促成了浙江经济“小资本、大经济”,“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形态。“多元”则是对浙江经济发展动力资源多元化的真实描述,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相互竞争、相互融合。
2.社会包容有序:一、发扬合作与包容的精神和传统,鼓励全民创业,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包容有序的基础。二、建立社会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相互包容。三、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整合机制,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3.文化自强创新:“自强”是浙江经济“民本”特性的精神基础。它集中体现为浙江人的自主创业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它使浙江人成功地克服了发展面临的种种先天不足与瓶颈。“创新”是浙江人务实的必然结果。讲求实效的浙江人敢于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勇于进取,敢喝头口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能有效地发展经济文化,从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
4.政府服务有为:政府适时主动地下放权力,让直接服务于群众的县(区)乡(镇)政府大有可为。将能下放的权限都予以下放,这一体制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而“信用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目标的提出,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5.党建坚强有力:通过积极培养和吸收各阶层先进分子入党,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从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