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种模式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东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亚生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自己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走访了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地区,并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长三角流域。
说起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广东在上世纪80年代独占鳌头。在进入90年代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
在考察过程中,黄亚生发现,江苏和浙江分列上海两侧,虽然地理相近,但是发展模式却完全不同。比如,在江苏省的苏州市,外资兴建的科技园区拔地而起;在浙江省的温州市,尽管城市不太起眼,但是一条小巷里就有好几家公司,让人刮目相看。
黄亚生认为,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是吸纳外资拉动经济的代表地区。根据统计数据,苏州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l)最为成功的榜样之一。2005年,苏州利用外国和港澳台资金居全国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居第三位。以占全国万分之九的土地,创造了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5%,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9.9%的成绩。
浙江则不然,它走出了一条依靠民营资本发展的道路。1 993年初,在个体私营经济定性还不明确的时候,浙江省通过了《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从税收和信贷上给予民营企业优惠,鼓励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之后,浙江进一步放宽了对于民营资本的限制,率先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和金融领域。在政府的鼓励下,浙江民营资本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并开始走出浙江,对全国产生辐射效应。
在黄亚生看来,江苏和浙江的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两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他认为,浙江才是中国本土经济的最佳代表。
“曾经有人对我说,江苏省因为积极吸引外资,高新产业发展前景更好,浙江的民营企业只能从事一些加工业。”黄亚生表示,“其实最关键的是技术。尽管江苏吸引了很多外资,但是技术还是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里。浙江模式虽然以轻工业为主,但是却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在浙江,平均每个民营企业拥有2.5项专利,这点是江苏难以望其项背的。”
截至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20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800多万人,注册资金超过2000亿元。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0%,堪称中小企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