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几乎所有城市都在说接轨上海,然而,具体到如何接轨———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还是需要更为深远的发展战略和“转移布局”?接轨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思想观念、市场环境?长三角或许需要一场对“接轨热”的反思。
推介活动接二连三
随着洋山港一期启用和上海宣布2010年前搭建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在长三角显山露水。
今年以来,江苏各地在上海举办的推介会名目繁多,令上海当地企业颇有些应接不暇。“如果能查到上海的出入境人员名单,人们将会发现,除了在上海有经常性业务的商人,今年进出上海最频繁的人员就是江苏各地政府的官员。”上海当地媒体的一名资深经济记者感叹说。
目前,江苏等地正涌动着一轮接轨上海的热潮:地级市“跑”上海,县级市“跑”上海,甚至一些乡镇负责人也频繁奔走在通往上海的旅途中。
在长三角不少地区,吸引上海产业转移、搭建与上海沟通的平台已成为衡量官员办事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个别地方甚至成立了“接轨上海办公室”。
产业承接不成系统
在各地的“接轨”计划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被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接受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提出,从长三角当前的情况看,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观念及城市战略的建设更为重要。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部分地区的“接轨上海热”存在三大误区———一是重视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引进为核心的“硬接轨”,忽视市场环境与观念层面的“软接轨”;二是招商引资重“量”轻“质”;三是承接产业转移“以大为美”,不去分析自身资源、产业优势,“承接战略”缺乏系统观。
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祖强告诉记者,在苏北某些地区存在“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当地干部引资压力很大,引资质量也参差不齐。“尽管这些地区有着产业基础薄弱等客观困难,但也必须承认,投资饥渴导致了盲目引资,政绩冲动引发了不顾自身资源、不成系统的产业承接。”祖强说。
我们拿什么接轨上海?
面对专家们对“接轨误区”的质疑,一些城市安之若素,一些城市则开始反思。南通海门市距离上海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有消息表明,2008年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与沪崇过江通道通车,2010年沪通铁路建成。届时,南通将全面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
但是,这一重大“接轨利好”能否导致南通经济的高速增长呢?就此,当地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有人说大桥通车之日是南通经济腾飞之时,也有人说大桥通车之日未必是南通经济腾飞之时。“我们南通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对于南通而言,大桥是把‘双刃剑’。大桥通车后,南通与上海的距离近了,这对南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机遇多了,但不能发展空间没了,南通要规划好、控制好,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要素流动方便了,南通需要培育自己的优势,将上海的要素吸引过来。”南通市常务副市长蓝绍敏对记者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