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开发商能成功切换轨道?
然而,解决现实的问题却远远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专业做房产的商人和懂房产的银行家一起联手,就可以解决所有困扰像绿城这样的开发龙头企业的融资瓶颈吗?
回望05年房产政策调控,今天的人们会清楚地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房产周期的转折:当消费者在政府的调控清醒政策的引导下开始把下单的手缩回的时候,一边在大干快上买地造房收钱的开发商们也不得不停顿下来,这种停顿的破坏性极大:销售速度慢了,回款少了,这时候,越来越多的房子却在不断造起来,供应开始变得充足,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和迟疑,这时候,开发商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因为资金紧张或者心理紧张开始削价销售,房价逐渐走低,买涨不买跌的消费者更加犹豫,需求进一步下降,开发商更加着急……。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楼市正处于拐点出现之后,有可能向恶性循环发展的关键点上。
在这样的时刻,宋卫平在发布会上高调声称还要不断拿地,乘目前在调控后期的时候比其他同行更快更好地做好准备,然后等待着周期的回升,
可是,周期变化了,游戏规则也在变化,像杭州房价前几年狂飙突进的年份,建国至今,只出现了一次,以后还会出现吗?
一个疑问困扰着所有的开发商:没有了楼市价格猛涨的大势,没有了土地价格的空子,仅仅凭借好的品质,在一个卖方正向买方转化的阶段,类似绿城以前做的经典楼盘的辉煌还会重现吗?
也许,我们今后会不断听到,开发商与国际财团结盟的消息。可是决定开发商命运的关键不是钱,是市场的消费需求,是公众对攀高了以后的房价的消费力;是开发商包括成本控制、销售推广、品质管理在内的综合执行能力;更是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节奏把握能力。
这些,不仅仅是老外们的一亿甚至几亿、几十亿美金所能解决的。
调控改变了市场的预期,改变了楼市的周期,也给了开发商切换发展轨道的机遇与考验。单纯的盘算钱和地的开发商,如果还沉浸在过去大赶快上的辉煌里不能自拔,也许会因为不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而被淘汰出局。
而对于宋卫平来说,1月18日的举动仅仅是应对变化了的游戏规则的第一招,接下来,绿城是继续买地扩张,继续以往的成长轨迹,还是另有变革的战略实施?人们拭目以待。
附:
据《亚洲财经》杂志报道,绿城中国控股的股东和持股比例分别是,宋卫平持股54%,寿柏年持股39%,宋的夫人夏一波持股7%。
目前尚不清楚2%的股权出让后,绿城中国控股的股权变化情况。寿柏年在新闻发表会上表示,摩根大通以及Stark Investment基金对绿城集团的估值是10亿美元。绿城中国控股已经收购了绿城集团的全部资产。
据悉,绿城中国控股共发行了1.3亿美元的5年期公司债券(包含一份三年期的看跌期权)和价值2000万美元的股份。
另外报道,1.3亿美元可转换债券由强制性债券和非强制性债券两部分组成,各为6500万美元。
6500万美金的强制性债券也分为两部分,其中4000万美元债券必须转换成股份,而2500万美元债券则可以灵活选择。可以转换,也可以持有股份或让公司回购。这两部分债券在股票上市的时候可获得9.75%的优惠价。
6500万美金的非强制性债券将享有10%的年利息直到股票上市,上市之后的年利息为6%。投资者可在股票发行六个月后进行转换,或相当于IPO后涨价104%后再转股。如果没有转股,5年到期后将由绿城兑现。
合作各方希望,如果一切顺利,绿城集团公司旗下的绿城房地产集团最迟将于2006年下半年在海外上市。但如果没有如期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在未来的18个月内兑现可转债并补偿三年的债券利息,其中包括三年期的看跌期权,也需要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