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狗年的鞭炮燃起的时候,经济大省浙江又传来喜讯:继2004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05年浙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又增长了12%以上,达到13340亿元,人均GDP达到3400美元,在全国省区中第一个跨过人均GDP3000美元的台阶。
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浙江已经迈入上中等收入的门槛,实现了初步现代化。
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说,人均GDP是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最常用的代表性指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最近10多年来,尽管划分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具体数值有所变化,但3000美元始终是区分下中等收入与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临界值。
这个成就非同一般。纵览历史,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升至3000美元,日本用了9年,德国用了15年,英法则用了20年,而浙江省仅仅只用了9年不到的时间!王杰认为,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是浙江人的骄傲,也给全国人民树立了发展的信心。因为浙江既没有广东等省区沿边(紧临港、台、澳)与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也没有东北及中西部省份的资源与重型工业的优势,它是完全靠浙江人民20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和苦干实干,并在过去的一年里继续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努力抗击自然灾害,顺应宏观调控趋势,最终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跨越。许多兄弟省市的领导考察浙江后也都认为:"浙江的经验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连资源小省都能办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实现"。
难道真的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拉美一些国家登上人均GDP3000美元台阶后,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有学者据此武断地推测:浙江,也将面临"死亡陷阱"。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对这种危言耸听不屑一顾,他认为这种推测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那就是浙江只是一个省份,要放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下来谋划浙江的未来。当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对浙江而言,不仅是为"十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胜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意味着在新一轮发展中将面临一次重大转折与挑战。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举例称,与"拉美陷阱"相反,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虽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拉美国家同处一个起跑线上,但由于选择路线和发展模式对头,使经济长期处在持续稳定增长阶段,有些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日本在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后,经济曾维持了长达12年的高增长,GDP年均增速9.8%,仅用了两年时间人均GDP实现5000美元;韩国高速增长期也相应持续了11年,也用了4年的时间登上了人均5000美元的台阶;新加坡与香港更是持续长达33年之久。
"毫无疑问,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这个阶段具有极大的分化与转折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刘亭认为,对浙江来讲,人均GDP实现3000美元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很多,尤其是前些年经济发展相对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能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生产和环境成本不断加大,社会矛盾有所积累,国际间贸易冲突与摩擦也首当其冲,因此,如何借鉴国际发展的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顺利跨过这道"坎",不仅是浙江人面临的慎重选择,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议题。因为无论怎么说,浙江人能否胜利冲关对全国都是一种借鉴。
浙江人下一步打算干些啥?
家住杭州朝晖小区的吴小姐最近为停车的事情颇为烦恼:私家车越来越多,小区停车位很紧张,她不得不每天"双赶早":早一点到公司,尽量早一点下班,"比过去坐公交车累多了"。
吴小姐可能不知道,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之后,浙江人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在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不仅是汽车,住房、电脑、高档电器、健身休闲等正加速走向普通老百姓。顺势而为,补齐现代服务业的"短腿",摒弃单纯靠增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正在成为这个省跨过转型"阵痛期"的明智选择。
素有"浙江第一镇"美誉的绍兴杨汛桥镇,镇党委书记赵建国则对记者坦言他心中的另一层烦恼--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环保诉求、民主诉求越来越强烈,由于不少厂房就建在农舍旁边、田野之上,一些村民就连"路灯夜照影响庄稼生长,要求赔偿"等投诉半夜也会直接发手机短信给他。来自浙江省信访局的信息也透露,近年来因生态、环保纠纷等引发的上访明显增加。浙江工商大学应宜逊教授认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浙江,老百姓的诉求也发生很大变化,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而是转向三大诉求:环保诉求、民主诉求和精神文化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到2007年底水泥机立窑将彻底告别浙江。届时,浙江将是全国第一个没有立窑水泥的省份。湖州首倡的绿色GDP考核制度正在全省推广,生态浙江的建设也在加快步伐;针对老百姓越来越强的民主诉求,温岭的民主恳谈会、义乌的劳动工资协商机制、武义县村级"监委会"制度、杨汛桥镇变农民"上访"为政府"导访"、各级的听证会制度等等创新正在浙江大地开花、结果,"法治浙江"的建设年初就在全省推开;针对城市文化丰富、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省长吕祖善在"两会"上庄重承诺:送8万场电影,1万场演出、200万册图书到农村,已被列入今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富省浙江也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贫富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加大。如何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鸿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弱势人群,已成为这个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据浙江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黄元龙介绍,春节前这个省正式在全省范围内对城乡困难群众实行分层分类救助,生活困难但收入又略高于低保标准的群众,也享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政府和社会共同编织的这张"救济网",融化了不少困难家庭的眼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城市的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市民共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改革成果,正在成为这个省的亮色。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最近对省级领导干部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应该自豪,但不能自满;没有必要为陷入"发展陷阱"而担心与悲观,但也决不能掉以轻心,躺在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裹步不前。他说,要发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浙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