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厂?
樊纲认为中国不仅必须成为世界工厂,而且能够成为世界工厂。而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要素:第一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会得以继续保持;第二是需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重化工业保持技术创新;第三是需要解决体制改革的问题,包括资本市场改革和政府机制改革;第四是必须解决好约束中国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樊纲对第一个成功要素充满信心。他说:“我们还有两亿到两亿五的农村劳动力人口需要逐步转移出来,这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价格不会涨得太多,在世界上依然是有竞争力的。这是我们能够发展各种制造业的一个基础。只有当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我们就有机会把那些宝贵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继续留在中国。”
对于第二个成功要素,樊纲认为这将决定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创新的社会,这一点对于成为世界工厂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创新不仅仅是高新科技产业的问题,所有的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要想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今后也需要有大量的创新,才能够使中国的这些产业在世界上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樊纲认为导致中国许多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还在于体制上的缺陷,因此需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我们也没法成为世界工厂。”他说,“如果我们在资本市场和政府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会提升我们整个产业对资源运用的效率,我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也会不断地改善,从而使得我们各行各业都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樊纲认为资源约束确实成了中国发展重化工业的一个瓶颈要素,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搞重化工业,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提高资源运用的效率。他说:“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资源约束从来不能够限制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可以没有资源,但是只要你有效率,你就能够搞重化工业。日本是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但是日本成了世界上利用资源率最高的国家。”
“一种积极的态度是我们要努力去提高我们的资源利用的效率,积极地去搞重化工业。”樊纲说,“而不是说我们投降了,我们不搞重化工业了,这不叫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叫反工业化道路,那是懦夫的道路。”
樊纲认为,我们也不可能再靠大量的污染来换取我们重化工业的发展,但是没有污染仍然是可以发展重化工业的。他说:“我们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高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来弥补这块的损失,或者在治污方面的效率能够比欧洲比美国更有效率一点。发展重化工业并不一定就加大污染的代价,也更不是因为治理污染而竞争力必然低下。”
(作者为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