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这是今天城市中一场普通电影的价格。
我的收入不是特别少,而且总的来说,我还是属于消费比较随意的人,比较轻易为品牌支付溢价。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电影票票价实在是太贵了,贵得离谱。消费只能是偶尔为之。我不认为我的父母今天会自掏腰包去看一场电影,他们应该是很长时间都没有走进电影院了,虽然记忆中他们是热衷于看电影的。
今天电影面对的消费群非常狭窄,基本上就是城市中的年轻人,并且属于体验式的消费。与此对应电影也有小众化的倾向,陆川的《寻枪》,冯小钢的《一声叹息》,或者是最近正在上演的《如果·爱》。
中国电影业正在庆祝其百年华诞,但是在其光彩背后的现实是,2004年的票房虽然较之前一年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仍然只有15亿。这是全部收入,如果考虑到影院的分成、进口电影,中国电影业是一个非常小的产业。
似乎不能否认中国电影人的创造力,在这种现实环境下,投拍电影的预算还是越来越大,今天一部预算一亿元的电影已经很普通。近期推出的就有多部,《无极》、《夜宴》,然后制作人说,收回成本不是问题。
今天中国大制作的电影都会强调海外市场,首先是海外市场的发行,随后国内发行则似乎是一个锦上添花,或者仅仅是完成对电影观众承诺的那么一项工作。
电影的商业特征只是一个方面,电影当然具有文化特征。面向海外推介中国电影无疑是好事情,但是基于海外市场来制作中国电影,那么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就很可能不是中国人认可的中国人的形象,而是外国人以为的中国人的形象。今天互联网上关于诸如章子怡的一些争论,正反映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会影响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
回过头来看,1995年引入海外商业电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确是不景气,但是之后,好莱坞式的思维逐渐影响了中国电影人。
其实我们本来也发展了有鲜明特色的电影类型,诸如《茶馆》,它改编自话剧,低成本,受众广泛,内涵深刻,并且是纯粹中国味道,但是今天这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是“2005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候选人,华谊兄弟今天拥有中国电影市场40%的份额。在12月9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经济年度人物路演中,王中军强调了盗版的困扰。其实我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问题又何止是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