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经过扑朔迷离的2005年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先行者”浙江眼下已廓清对存在问题的认识,正出台一系列办法,破解“新动力模糊期”。
浙江改革开放20余年来创造的奇迹,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家喻户晓。这个陆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的"小省",在中国早坐了经济总量的第四把"交椅"。到2004年,GDP更是突破了万亿元大关。
回顾浙江从“资源小省”、“地域小省”成为“经济大省”的过程,可以看到,之所以经济发展能够不断飞跃,主要是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有着清晰的发展主动力在支撑。如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和其自身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一直推动着浙江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多年;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浪潮的全掀起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又使浙江“跑步进入新世纪”。到2005年,由于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高峰已过,又因宏观调控,工业园区(开发区)也已从快速兴起转向基本平稳。因此,2005年的浙江进入了一个原有发展动力减弱而新的发展动力尚未有效形成的“新动力模糊期”。
可以说,这种“新动力的模糊”直接导致了2005年浙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特殊走势:波动幅度大,下滑周期长,特别是企业利润和制造业投资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尽管经过努力,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是目前经济效益水平仍处在偏低状态。从横向比较看,2005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的增幅1-9月仅列各省市区的20位;从纵向比较看,1-10月,浙江企业亏损达85·1亿元,同比增加了67·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可以说,能否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化解经济发展的历史积弊,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事关浙江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状态。
浙江发改委近日透露的“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初步考虑”显示,明年这个省的工业发展至少将有四个“大手笔”显山露水:一是采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大手笔提升传统产业,从而逐步实现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由品牌为主转变;二是围绕杭州湾、甬(宁波)台(台州)温(温州)沿海、金(金化)衢(衢州)丽(丽水)三大产业带实施建设,构筑全国一流的工业集聚和发展平台,同时推进多个中心城市工业“转老换新”,把中心城市锻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平台;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扩容升级一批拟保留开发区,高质量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改造、提升数百个块状产业集群,形成若干总量规模、创新能力、装备水平、市场份额等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国际产业集群;四是“规划一批”以终端产品、整机产品为代表的大产品建设项目,“开工一批”高技术含量项目,“实施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如果产值上百亿的绍兴化纤原料“PTA”项目,“控制并淘汰一批”规模小、效益差、高能耗的工业项目,禁止污染项目,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业和设备。
在浙江的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超过了70%。民营工业多数集聚在一个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充分竞争,相互合作,从而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然而,最大的优势中恰恰隐含着最大的"软肋"。有专家指出,浙江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块状经济,事实上遵循的是用无限扩大产能来追求绝对利润的赢利模式。这使得浙江企业长期迷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从而使制造业总体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价值链低端。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1%,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6.4个百分点为此,专家指出,浙江发改委的“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初步考虑”,直接击中了浙江经济发展问题的要害,意在锻造一种持久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此外,浙江还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即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九个方面,组织落实循环经发展,从而探索形成新动力的路径和载体。
“新动力模糊期”的到来,无非向浙江宣告一个激情时代的结束和对另一个理性时代的呼唤。浙江眼下的战略部署表明,浙江人正自觉放弃了对原有优势的留恋,开始重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启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增长的新方式。有人士就此评论说,浙江经济眼下“杀出重围”的努力,恰恰又在用实践率先探索市场经济“深水区”。在新的时期,“先行者”依旧还要做“先行者”。不少人提出,浙江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已经不是一列光靠一种单纯动力就能推动的列车,浙江要寻找和锻造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之上的混合动力和理性动力。为此,浙江省发改委专门提出,从2006年开始,启动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研究,同时,加强经济发展的分析预测工作,全面了解发展中苗头性、趋势性的新问题,力使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及时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