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在招商引资中把握产业选择、进一步弘扬优势,确实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温州的选择和争议,有一定的代表性。
被誉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轻工大市”温州,最近因经济转型再度引起广泛的关注、争论。在继续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同时,这个市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发展石化、精细化工等临港型工业,再造“海上温州”,使GDP在3至5年内增加1000亿元。
这引发许多学者、企业家、干部群众的广泛争论,温州转型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玄机?
在GDP压力下,温州出现投资冲动
记者在温州采访,市发改委介绍了温州转型的主要布署:市里已做了正式规划的石化产业,一期规划21个项目,投资86.5亿元,预计形成销售收入100多亿元;中远期规划投资213亿元,形成销售收入240亿元。而石化产业仅仅是温州战略转型的一个部分。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增尧则给记者描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海上温州”蓝图:利用温州港发展4个临港工业基地:洞头县大、小门岛石化基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的乐清湾造船业、化工基地;洞头县状元岱港区,结合半岛工程搞仓储、物流基地;苍南县精细化工基地。通过再造“海上温州”,使GDP在3至5年内增加1000亿元。而去年温州GDP总量为1402亿元。
自上世纪80年代“温州模式”叫响以来,全国各地到温州考察取经者近百万人次。然而最近几年,一批曾经排在温州后面的城市,正在赶上甚至超过温州。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温州甚至成为全省的“后进”。尽管温州GDP总量仍居全省第3位,但GDP增速2003年排在全省11个市的倒数第2位,2004年排名倒数第3位。今年1至6月份,温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8%,比省内“山海(山区与沿海)协作工程”的扶持对象丽水市还要低6.9个百分点。从运行轨迹看,从2003年8月份起,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就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某些月份甚至跌至全省末位。
“温州的轻(工业)、小(规模)、加(工业)模式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增尧告诉记者,遭遇经济增长滞后之痛的温州急于寻找痛因,市发改委编制的《温州石化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中将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缺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份《规划》称:“我国工业增长已经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因此缺少重化工业将导致城市经济运行风险过高”。
在GDP等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下滑的巨大压力下,温州从上到下急于突围、急于转型,而发展产值大、税收高的重化工业无疑是一个选择。姜增尧告诉记者:“温州增速放缓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业性投资远远不如人家。”按照温州新发展战略,温州市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国际性的轻工城,主要发展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6大产业,其中石化工业被列入温州经济再度领跑的重要引擎。
实际上,目前以GDP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的排名,对温州人所做的贡献明显不能完全体现。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对记者说:温州产业结构以“轻小集加”为主,产业属性决定扩散性很强,目前有200万左右的温州人在国内其他地方及海外创造的GDP与温州本地相仿,如果加上这一块,温州的排名肯定会大幅上升;更为重要的是,温州人外出创业,为许多地方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就业机会,甚至是发展机遇,也是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所无法容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