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产业经济拥有众多的全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台州,世界最大的废旧电机拆解基地;平阳,亚洲最大的生猪皮交流中心;苍南,全国最大的再生纺织业基地……然而,一些给浙江带来滚滚财源的产业,却成了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个“环保炸弹”。
“问题产业”长成畸形“经济巨人”的严峻现实,折射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已步入穷途。浙江产业经济要想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嬗变。
红火产业掩不住呛人气味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产业经济近年来进入发展高峰期,涉及的直接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乃至数十万。苍南全县有130多个村涉及褪色加工业,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平阳县有大大小小的制革企业1200多家,平均每天加工猪皮3万多张,40多万人围绕这个产业获益。
这些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甚至是地方最大的支柱产业。平阳县制革业年产值近40亿元,为平阳县贡献1/3的财政收入。然而,令地方政府尴尬的是,这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巨人”不少却是危害环境的“问题产业”。
宜山和龙港是苍南县最大的褪色加工镇,从龙港到宜山的路两旁,随处可见一堆堆边角废布头。汽车驶过,扬起一大片五颜六色的纤维碎屑。记者在宜山镇下湾村看到,村前屋后散落着简易的褪色池,有的褪色作坊甚至就搭在河边。碎布条漂荡在黑乎乎的河面上,河水散发出一股酸臭味。村民们说:“吃饭时如果不关上门窗,气味呛得人根本吃不下。”
受河水污染,苍南县农田的理化性质已被严重破坏,导致土壤硬化、肥力下降。据测算,褪色废水污染给当地的农业和近海养殖业造成了近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还不包括大气污染和河道整治、疏浚、农田土壤肥力恢复的费用。
由于上游的源头制革企业大量排放污水,1992年时还属于二类水质的鳌江,到1994年已降到四类,1996年之后水质全面下降到劣五类,丧失了最起码的水资源功能,既不能灌溉,也不能用于生活洗涤。长期处于劣五类的鳌江现已成为全省八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水系。
令人震惊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的农田土壤中发现了二恶英。土壤中毒正是源自于野外焚烧废旧电缆及电子产品。在污染区采集的部分食物样品中,已检测到高含量的多氯联苯等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专家推测,在该区域的食物甚至人体组织中可能已经存在二恶英类污染物。随着环境容量的不断削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二恶英类物质污染势必将加剧并向周边地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