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的“玻璃门”温州油商碰壁西北东南
早在几年前,许多敏感的新浙商就已经按照WTO承诺排出的时间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上穷边陲下东海,在祖国各地到处寻油觅气。
在新浙商们的心目中:“油路”等于发财路,他们以为就像前些年成功地打开电器、房产、煤炭、电力市场一般,只要下定决心、扑上财力,加上天生的勤奋和钻劲,打开油路,应该不成问题。
在最早的投资冲动中,新疆成了浙江民营油企重点进军的首选区域。其中最让新浙商心动的,是“新疆油田可能对民资开放”之类市场传言。
在新疆库车地区,依奇克里克油田可说名声在外。从1958年10月“依一”井喷油到1987年,历经29年开发,依奇克里克油矿浅层油层能源枯竭,人员全部撤离,成为我国陆上石油第一个被遗弃的石油基地。几年前一批温州商人瞄准了这块被废弃的宝地,他们设立了“库车县钻井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专门在废弃老矿区勘探打井采油。据投资者向媒体表示:“2003年打井12口,2004年打井79口,今年又新钻井13口”。每口井大约耗资千万元,也就是说,温州商人在这座废矿中总投入资金接近几十亿元。
另有不少浙商盘算着:打井烦、风险大,采油卖油也难,不如进口石油更轻松、回报更稳当更丰厚。他们将目光转向成品油进口,千方百计争取国家严格控制的成品油进口配额,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成品油,然后通过火车、汽车拉回东南沿海省市销售。
很难估计有多少资金来到西北搞油。新疆之外,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山西、内蒙古、东三省,都出现了浙江油商的身影。较为可靠的说法,光是屯兵新疆的浙江油商已是“双百”——百家浙商、百亿资金。
与大西北从事采油、边贸、开加油站几乎同步,浙商在东部沿海,特别是自己的老家浙江,也向石油垄断经营领域发起了正面冲击。在舟山的岙山岛上,由万向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的岙山石油储存项目正在紧张筹备之中。项目占地690.9亩,油库总容量150万立方米左右。另外,浙江华立集团总投资高达16亿元的石油储运和精细化工项目,也已经进入滩涂围垦等前期基本建设。
但是,不论是西北还是东南,民营油企的努力,都遭遇到不小的麻烦,有的是受到了政策的制约,有的则遇到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国有石油巨头的正面阻击。在东西两线,浙江众多小油商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国有油企之间,不断上演着各种大小冲突。
更大的难题是,国家虽然已多次承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但民营资本以何种方式进入、需要怎样的规则,迟迟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和具体操作办法。譬如说,民营企业在废矿中重新采到了油,本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此事究竟是属于鼓励、支持的对象,还是应该列入非法采矿、应予治理的范围,却一直未有定论。如此一来,就出现了种种怪事:揣着“36条”远赴新疆的温州油商,仍然只能像二十年前办地下作坊似地对待自己的采油业务:明明已经掘了井、采到油,却坚持说自己只是在搞“前期准备”;明明是自己投资采到的油,却只能偷偷卖给当地的发包机构,或干脆卖给地下运油户。
原因只有一个,按照国家既定的政策,他们并不是正规的石油企业,无权采掘油井,哪怕是在已经废弃的矿区里“捡破烂”也不行。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玻璃门”现象:如今在国内,有些领域貌似开放,但其实只是把“实心墙”改成了“玻璃门”而已;谁要真想一头撞进去,可能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