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产业集群的因素,单独一家浙江企业离开当地,配套就很难跟上
8月,吴越大地骄阳似火。浙北一家铸造企业的销售经理何江北呆在自家的空调间里,但还是显得有些烦躁不安。
何江北本名并不叫“江北”,他是一家铸造企业跑了十几年的老供销员,因为客户多集中在长江以北,所以被圈内人称为“江北”。
这位至少已有数百万储蓄的部门经理,早就不想寄人篱下,出来自己投资办厂的想法,一年多前就已形成。7月,找到合适借口后辞职回家的老何,在找到了合资老板后,最头痛的事就是工厂选址。
如果把工厂留在浙北老家,或许也能拿到土地,但作为能耗型企业,浙江隔三差五的停电绝对难以接受,另外,本地技工价格也太高,年工资四万元都未必能请到工龄10年以上的老师傅。
经过半个多月的思考,老何决定把企业放在安徽或苏北。他的理由是,安徽或苏北距离他的核心客户很近,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更为关键的是,当地的土地、电力和劳力成本,都比浙江低,而和老家浙江贯通的高速公路网,也早已开通。
老何不过是一个缩影,其实诸多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企,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而毗邻上海浙江的苏北、安徽和江西等地区,却在加大从长三角吸引资本的力度。
无论是逃离还是迁移,长三角资金外流、投资增速下滑、传统产业效益下降,确是事实。长三角转型、长三角泛化的课题,无疑摆上了桌面。
联合利华模式
联合利华将生产总部从上海迁往合肥,是2004年颇为震动上海的新闻。
2005年8月11日,联合利华公关部Marina Wu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不把合肥作为总部,它只是我们日化产品的生产基地,我们总部还在上海。”
联合利华搬到合肥的,包括绝大部分工厂,以及销售公司和物流系统。现在合肥生产基地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更有潜力发展为联合利华全球生产中心。这个转移,给联合利华综合收益作出了近30%的贡献。
但联合利华人显然依旧认同上海,5月19日,联合利华的全球研发中心暨中国总部办公楼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奠基,大楼预计于2006年底完工。
“其实,联合利华在中国二线、三线城市的投资有很多,比如我们在山东潍坊有生产四季宝花生酱的企业,在江苏太仓有生产和路雪冰激凌的企业。”Marina Wu说。
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对联合利华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联合利华是企业生产基地与总部分离、获得成功的最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