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达,但不良资产跟东北差不多,浙江的不良资产堪称全国最少,这是何故?更重要的是,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浙江金融的改革为何会支付少得多的成本?浙江的经验或许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般经验。
有人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现在成了唯一一家拣垃圾的公司,专拣国有商业银行的垃圾,不良资产都集中在这里处理。这个公司有个资产评估委员会,为这些资产收购,跟债务人谈判议定价格。委员会主任黄志凌博士,是公司成立时就从银行去的。行万里路,追万笔账,最近见他,刚值中年却已是满头飘雪。
前不久,在京约黄博士和一位官员聊天。黄博士说,广东经济发达,但不良资产跟东北差不多,而浙江的不良资产为何最少?
浙江与俄罗斯的金融故事
黄博士这一问里面的信息是,浙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全国最好的。而民间金融的情况呢?我去年到过浙江台州的路桥区,全国声名显赫的两个民营金融机构都在那里——台州商业银行和泰隆信用社;他们的坏账竟然都在1%以下。这说明,浙江的经济增长尽管不是全国最快的,但它的资产质量却是全国最好的,经济成长自然也是最健康的。
浙江金融为何如此健康,而且像它的民营经济发展一样,也没支付多大成本?
有学者根据产权理论和浙江民间金融发达的事实,在全国号召建立民间银行。但是,浙江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也不错又如何理解?许多地方民间金融也很混乱啊?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一家知名公司作“高层”,这家公司原来在一个地方做民间信用社,失败了,跑到北京改行才发达起来。我问他信用社为什么失败,他说,企业少,好企业更少,一两笔呆账就让你完蛋。
而为什么小小的浙江台州路桥区,竟有十多家银行在这里做生意,而且生意都不错(很多金融学者感慨银行比米铺还多)。企业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前两年的全国普查,全国平均万人拥有企业数量是40家,而浙江是79家。去年我在路桥了解到的企业是1008家,几乎是全国的27倍。而且大部分是私人企业。如此密集的私人企业,竞争当然充分,企业优劣信息当然也充分。这显然大大节约了金融企业的信息费用。再说,企业多,这家企业不理想就选那家,这笔贷款死了,其他几笔挣钱,大数定理决定在这种地方贷款风险低。
俄罗斯的金融故事,可以从反面说明金融市场发育不仅仅是产权理论就可以指导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霍夫曼写的《寡头》一书,被认为是一本纪念碑似的著作。里面讲,俄罗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就让私人开银行,但这些银行都认为,靠给企业正常贷款挣钱是傻瓜,他们全用钱来做投机。叶利钦时代的4个商业寡头,发达起来都利用了自己的银行做投机。他们这种自利行为只是让俄罗斯的市场化道路更加曲折。我在想,在缺少真正民营企业的地方,让私人办银行,又能指望他们做怎样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