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纺织市场的年需求量达170亿美元,其中136亿美元的产品依赖进口;
俄罗斯的电视机年销售量达4000多万台,但在这个总数中,进口电视机则占了3/4;
俄罗斯的食品和日用品市场自给能力差,百分之七八十依赖国外市场……
面对俄罗斯诱人的商机和美好的“钱景”,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企业如何去俄罗斯赚钱?就此问题,中俄互市贸易区浙江工贸园管委会主任、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运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作明(下简称王)接受了记者(下简称记)的采访。
记:您作为对中俄贸易十分有研究的企业家,对浙江人去俄罗斯赚钱有何看法?
王:对于经济发达但资源紧缺的浙江人来说,俄罗斯市场有太大的吸引力。可是到俄罗斯赚钱,与国内明显不同的是,俄罗斯不是买方市场而是卖方市场,产品不怕没有销路,最要紧的是选择好“通关”的途径。
至今,浙江人已在海参崴等地创办了100多家企业,总投资近2000万美元。但由于浙商对俄罗斯以民间贸易为主,常采用包机、包税方式向俄罗斯输出产品。近年来俄方多次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成品关税,加强了对进口货物监督和“灰色通关”的管理,浙江产品很难大批顺利进入俄罗斯市场。可是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商人往往采用“灰色通关”的手段贸然进入,结果导致货物被烧人被关的事件发生。因此,以合法的手段开展边贸活动,是浙江人去俄罗斯赚大钱的一种最广阔最安全的途径。
记:浙江运能投资公司在黑龙江省东宁口岸设立的“浙江工贸园区”,对浙商去俄罗斯做生意有多大的好处?
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是国务院为了有效、规范地开展中俄经济贸易,正式下文批准设立的一个边贸项目。这个跨越两国国界的最大的边境互市贸易区,总投资115亿元,中俄双方各占地6平方公里。在互贸市场初具规模之际,浙江运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浙江和黑龙江两地政府的支持下,从中方6平方公里的规划中拿到了2.81平方公里土地,投资兴建了浙江工贸园区。
有了这样一个园区,去俄罗斯做买卖的浙江企业,就可以在中俄边境线上规划创办自己的工厂,利用当地或内地的原材料,把俄方市场需求的服装、家用电器、建材、食品等加工成半成品,再出口到俄罗斯境内中方创办的加工园区组装成成品,并以俄方当地品牌销往市场,我们把这种产品出关形式称为“绿色通道”。有了这样的通道,开展中俄贸易就可以避免“灰色通关”等一系列风险,浙商就可以在俄罗斯坦坦荡荡地做生意。
记:如果把浙江工贸园比喻为浙江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一块“口岸跳板”,那么,浙江企业可以利用这块跳板开展哪些商贸活动?
王:浙企可以凭借这座边贸平台,在轻工产品制造、木材建材加工、绿色食品和转口贸易开发、煤炭木材天然资源开发、家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领域广泛地开展对俄贸易。
记:从您的描述中不难看到,未来的对俄贸易确实“钱景”看好。那么,作为一个具有经济特区性质的互市贸易区,浙企在其中可以享受到哪些优惠政策?
王:像“沿边开放城市政策”、“互市贸易区政策”、“边贸外汇管理政策”、“对俄进口商品关税和增值税政策”、“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地方商品的奖励政策”等,从国家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各项政策加起来有几十项之多。
打个关税方面的比方,利用传统的成品出口的形式,进入俄罗斯的关税高达60%~140%,而半成品出口的关税只在10%~15%左右。如果先从浙江工贸园以半成品出口,再到互市贸易区的组装厂组装成成品向俄罗斯内地销售,就可合法地避掉50%~120%的关税。仅此一项,便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