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成发展瓶颈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市场的开放滞后了十几年。开放之初,难免出现无序混乱的局面。接受采访时,不少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对温州市民营医院的现状流露出担忧。一些人表示,随着竞争的加剧,良莠不齐的情况已经出现,而且医院自身发展中一些干扰、困惑也逐渐摆在面前,其中“诚信危机”就成为不少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
在市区街头,记者就市民对民营医院的印象,随机采访了50位普通市民,其中超过六成的市民认为,“民营医院社会公信度差,不值得信赖”,只有3位市民表示患上“小病”,愿意到民营医院就诊。
“一家医院违规操作,一经曝光,砸的是全体民营医院的招牌。”市区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认为,像乐清仁济医院将科室承包给他人经营的违规行为,根本无法保证医疗质量。承包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采取的是掠夺式的短期经营行为,能赚就赚。一旦出事,承包者逃之夭夭,医院却得赔上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实在不值得。
这位负责人指出,如何改善老百姓心目中对民营医院的形象,恢复群众对民营医院的信任,已成为真心想办好民营医院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其次,市民对民营医院的广告也颇有微词。许多人认为,民营医院借广告吸引患者,本无可厚非,但夸大其词的内容、粗俗低劣的画面容易倒人“胃口”,令人反感,这样非但达不到广告应有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成为民营医院自身“硬伤”。温州市工商部门上半年对医疗广告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在监测到的21314条次医疗广告中,2482条次涉嫌违法。
市卫生局有关人士认为,由于医疗行为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夸大医疗效果广告,表面上看似乎集聚了人气,短期里可能也会产生效益,但实际医疗效果是“吹”不起来的,更是“吹”不长的。一旦实际效果和广告内容相去甚远,就会砸了医院的牌子,所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企图通过夸大医疗效果,甚至以虚假内容误导大众的广告来求发展,只能是饮鸩止渴。
人才税收困住民营医院
医生医术好不好,是决定病人选择医院的关键因素。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温州市民营医院普遍感到人才短缺,这也是目前民营医院发展瓶颈之一。为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温州市大部分民营医院的办法是全国招聘“名医”和邀请专家“走穴”。专家虽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每周来坐诊一次,难以从整体上提升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7月1日卫生部全面发布“禁止医生走穴”公告后,一些靠“走穴医生”撑起门面的小规模民营医院,便陷入了人才缺乏的困境。
请人难,留住人才也难。据一位在民营医院负责人事的女士透露,民营医院互挖墙脚的事情时有发生,人才高流动率也让很多医院疲于招人,招得勤走得也快。由于无法形成自身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温州市绝大多数民营医院依然避免不了“人才断层”的窘迫。
除了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外,温州市民营医院和全国其他各地的民营医院一样,也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歧视”。
目前温州市与全国一样,将民营医院区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者接受不同的管理。根据我国对民营医院的税收规定,为了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享受一定的免税优惠;3年后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跟公立医院一样,没有税收负担,但必须实行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补贴大概要占到总收入的8%到10%,且没有税收负担。而根据业内公认的测算结果,税收负担(主要是营业税及所得税)占到营利性民营医院总收入的8%左右。所以,营利性民营医院除没有财政补贴外,还要承担8%左右的税收。两者相加,民营医院的成本比公立医院要高出16%。随着三年免税期的临近,民营医院一旦要交税,很多民营医院将难以为继。
诚信、广告、人才、税收等危机困住民营医院发展脚步,滞后的管理条例也让卫生主管部门在对民营医院的管理引导中有所束缚。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1994年制定的,其中部分条文规定与目前医疗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现状已经不太相同,可操作性差。
诸多发展瓶颈和困惑,导致民营医院整体实力难以与公立医院抗衡。据一家新进入温州医疗市场的上海某医院投资集团调查,温州90%的医疗市场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
“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我们连自身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和公立医院竞争。”一位民营医院负责人指出,温州市民营医院必须要寻求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