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采购目标
做好新品规划的各个方面后,紧接着波导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波导有一个专门的评判体系。据应伟东介绍,波导一直致力于选择最好的供应商。比如某供应商是给MOTO、诺基亚长期供货的,波导会尽量与它接触,使其能够为波导供货。但要选择一家完全符合波导心意的供应商,其过程也是艰辛的。
“我们一直在寻找行业里面前三名的供应商来供货,这是波导的一个硬性指标。”有了硬性指标,才有产品质量。选好一家供应商后,波导并不马上与其签订协议,而是要了解该供应商以往与别的手机厂家合作时的商业信誉,以及其自身的资质,这里面包括了质量体系、供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然后才进行评估考核。
在初步符合了波导的要求后,供应商会给波导递交样本,进入到小规模试用期,合格以后再进入批量试用期。在完全符合这些环节之后,双方才会确立长期的合作项目。
“我们在选择供应商、给它们提要求的同时,反过来也给它们一定的承诺。”应伟东说,“如果双方合作得好,就会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一些主要的供应商,波导会把很大的采购业务交给它们。这样就避免了竞争对手要采同样的产品时间供应商优先满足他们,从而给波导造成损失。”
一般情况下,波导会把采购总量的60%——70%交给主要的长期供货商。“当然,这么大的一个比例,我们并不是交给一家供货商,而是两到三家主力供应商。”
由于低端的手机元器件的采购大众化一些,很容易上量,所以波导在采购手机通用元器件的时候与其他厂家一样,都会通过同一个供应商或渠道进行大量的采购。而功能复杂的元器件比如芯片的解决方案则是委托别的供应商进行制作。
“采购的量小,供应商出的价格自然就高,并且还不是很情愿去接这个单子;相反,采购量大了,虽然供应商很高兴与你合作,但必须考虑终端市场能否完全消化这些产品。”
通常,波导在研发一款手机时会建立一个器件库,并做到标准化,易于查询。“我们在做手机设计的时候,就尽可能推行标准化的元器件。这样就可以减少元器件的品种,也就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后期的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
一般情况下,波导会把所有符合其标准的元器件供应商集中到一起进行选择,选择标准包括了:手机功能、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系统稳定、供货能力等方面。
把握未来
前期的所有工作完成以后,最重要的是对未来市场的把握。未来手机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多媒体娱乐终端。在这种大趋势下,波导还能否再次发挥其“战斗机”的作用呢?
“可能在5年以后,多媒体手机会成为我国手机市场的主流,但在近一两年内,大众手机还将在手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应伟东说,这是因为我国手机市场的多重性。西部地区由于整体消费水平还没有与东部沿海地区相协调,所以多媒体手机目前在我国还局限于特定的消费群体。
但多媒体手机的应用是波导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是一个趋势,我们肯定会紧跟这个潮流。”
来自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市场售出手机总计6800万部,销售量同比上涨了14%,约占世界销售总量的12%。做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手机厂商,2004年波导的市场份额已由10%下降至8.6%。
面对日趋饱和的国内手机市场,波导希望每年能够能在国内市场有20%-30%的增长,“新购机的需求加上消费者日益旺盛的换机诉求,我们认为这个增长目标是基于当前国内市场现状的。”
近几年来,波导海外市场的发展也异常迅速。2003年,波导的海外销量还只有50万台,但到了2004年一下子增加到了337万台。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海外市场,波导在2005年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决定在去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之成为我们未来几年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波导未来重点开拓的对象。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国外的手机品牌相对国内不是很多,竞争也不会像国内这么激烈;另外,国外市场的发展空间比国内要大许多,除了欧美地区的通讯行业发展已经非常发达外,非洲、南美等地区还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庞大“第三世界”市场,国产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市场连续博得“5连冠”的同时,波导也制定了自己的海外长期目标。“虽然IC Insights预测我们是全球第八,但与第一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进入行业三甲。”应伟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