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使人们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通过包括出口产品在内的各种渠道挣得的外汇,已不再是可以保持其价值的资金,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实际价值会随着市场的供需变化而改变。这对习惯于按固定汇率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国内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企业而言,要尽快学会适应新情况。
长三角是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能否积极应对汇率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影响?这将是决定长三角能否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其中,应对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
企业应对:从“低成本”到“高质量”
调整经营战略,争取自主品牌,形成产品的差异性;组建跨企业、跨地区合作的战略联盟体系
此前,长三角企业很好地利用了维持十多年的人民币兑美元8.27的固定汇率机制,以低成本优势和低单位利润率制造一般消费品(服装、鞋帽、打火机等日用品)并出口世界各国,特别是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全球市场一般消费品的供应基地,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
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压缩了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人民币升值会使一批微利出口企业亏损,迫使这些企业选择:要么变革——以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战略参与市场竞争,要么死亡——继续压低成本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从低成本到高质量的转变并不容易。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出口企业是民营,且处于家族化经营管理阶段,没有外力的推动,企业很难下决心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汇率制度变革就是强大的外力。可以预测,越早、越主动实施变革,其成功转型的概率就越大。
经过20多年发展,长三角地区初步具备了企业变革的基本条件:产业集聚度高、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和能力、条件,有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为核心城市。特别是大量外资企业进入长三角,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企业经营管理背景的企业管理人才。
汇率制度的变革,暂时压缩了一些出口企业降价恶拼的空间,如果长三角企业不能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市场系统,同时又不能进入跨国公司的市场系统,那么,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国际环境迫使长三角企业由市场竞争的初级形式——你死我活的竞争,逐步转向市场竞争的高级形式——合作与战略联盟,以此实现双赢、共赢的局面。
组建跨企业、跨地区合作的战略联盟体系,将会使长三角出口企业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市场新天地。
政府应对:适时鼓励现代服务业
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水平
汇率的变革,为现代服务业留出广阔的发展余地:出口企业要不要接订单?以什么样的报价签订合同?对于一些交货周期较长的大合同,如造船订单,如何通过对汇率走势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报价币种?如何通过远期外汇交易,来避免由于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急需大批可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专业咨询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将会催生一批新型的现代服务机构,推动包括金融衍生服务、信用与资信调查、市场调查等现代咨询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使长三角的产业结构顺势升级。
实施浮动汇率制度表明,政府把对企业的管理权交给了市场。尽管长三角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很大改善空间。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出发点还停留在“便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甚至控制”的层面,而不是便于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这导致企业经营者不得不与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热线交往,很多外商甚至一来投资就要面见当地的主要行政长官,以使企业活动免遭过度监管而影响经营,增加了企业的无形成本。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长三角政府部门可对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多方面改革。如工商登记的改革,放宽民资进入的条件。相配套的,是税务部门可以将现行日常税务的申报由“月报制”改为“季报制”甚至“年报制”,大幅度减轻企业管理成本,并降低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
长三角地区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因此有可能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服务型企业取消征收“营业税”,只按比例征收所得税,将原来征收的营业税改为预缴所得税,到期末结算,多退少补,彻底改变现在的日常经济活动中,政府“包赢”——按交易额征收营业税,即便企业没有利润也必须纳税的“不公平”现象,使政府与企业双赢,激发投资者创业热情。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上述改革从技术上变得简单易行。
外资动向:追求“市场份额”和“资产保值”
靠出口产品打入别人市场为主的长三角经济格局将发生转变,市场竞争开始在家门口展开
汇率调整,增加了出口成本,也降低了进口成本,使先前所说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逐渐变为现实,。
去年末开始实施的对外资商业领域的开放政策,使外企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计划布局中国市场,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使外企的战略布局得以实施。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曾有两个重要因素吸引全球投资者选择长三角,一是低成本的制造,二是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这使长三角吸引外资的规模领先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资在长三角直接投资可能会战略调整,由过去偏重低成本的本地制造和配套,逐步转为以全球配套、扩大国内市场销售为目标的产业。外商投资动机中除了经营获利外,还会增加“资产保值”因素。
在国际投资者中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只要中国10%的人民购买力达到日本人水平,中国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日本;只要中国有20%的人民购买力达到美国人水平,中国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美国。而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投资者看到了原先只是一种想象的大市场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中国拥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是外商下一轮投资追求的目标。
而拥有“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通道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资产),以获取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也是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的一个特征。
在“市场份额与货币保值”的预期推动下,今后,预计外商还会加大对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并逐步调整其产业投资策略。在制造业方面,由原来的侧重低成本追求逐步转为以制造高端或较高端的在国内市场有相当竞争力的产品为主,目标就是迅速扩大国内市场销售份额。在服务业方面,利用WTO的开放时间表,加大对国内商业零售、批发、物流等生产服务业以及商业房地产的投资。
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服务业部门引进的外资总额首次超过制造业部门已经是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