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联网结算的投入更是巨大,而且两地之间不同的医院因异地就医而获得的收益并不一样,安装新的结算系统的费用如何分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从长远看,国内的医疗改革必然要涉及产权,但现阶段条件尚不成熟
3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吴先生两周前刚刚从家乡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家国企辞职,到上海张江的高科技企业担纲。
跳槽成功的喜悦很快被一系列繁琐的事情淹没———8月7日,在从镇江开往上海的列车上,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向人打听如何办理医保、公积金等的转移手续。“麻烦死了”,吴先生忍不住向记者抱怨,“我的医保卡是在镇江办的,在上海不能用,总不能以后每次都跑回镇江去看病吧。”
浙江省嘉兴市驻沪办的老马也在为类似的事情发愁。嘉兴和上海地缘相近,随着近几年嘉兴接轨上海的不断深入,两地互派工作人员的例子也日益增多,如何解决这些人员在异地就医的问题,一直是有关工作部门的心事。“人民来信都写到市长那里去啦,这可是人家的后顾之忧啊”,老马显得很着急。可是,他上个月又一次去跟上海市医保局的有关部门沟通,仍然是无功而返。
异地医保尚难互通
其实,嘉兴方面很早就有促进沪嘉两地医保互通的想法了。2003年,嘉兴市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推出了一个新楼盘“江南太阳城”,目标人群就是其近邻上海的老年人。总经理金建民设想得很美:“嘉兴人居环境很好,适合老年人养老,如果再能够实现医保体系的联动,这个楼盘一定能够打动众多的上海老人”。他的想法在当时就得到了嘉兴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两年多过去了,楼盘的开发和销售红红火火,医保互通的想法却难以落实。
老马告诉记者,这其实不光是房地产商的促销新招,更是许多在沪嘉两地穿梭的“双栖人”的实际需要。在得知市民关于医保体系不同造成异地就医困难的反映后,嘉兴市市长陈德荣当即批示,让市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去和上海沟通。自今年年初以来,老马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但始终没能取得进展。
上海市医保局对外宣传科室的人员向记者证实,嘉兴方面确实和医保局有过“初步接触”,但也仅止于此。“不是我们不想和嘉兴合作”,她向记者叹起了苦经,“牵涉的问题太复杂了”。结算系统的硬件投入将是首先面临的难题。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初给上海市所有加入医保体系的医院安装刷卡的终端就花去了好几个亿。可以想见,异地联网结算的投入更是巨大,而且两地之间不同的医院因异地就医而获得的收益并不一样,安装新的结算系统的费用如何分摊,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早在3年前,上海和无锡两地实现了公交IC卡的互通,但是这种模式在医保领域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上海市医保局的人士指出,医疗服务的消费和同质性的交通服务还不一样,个体差异很大,这也是医保异地互通的另一大难点。此外,医保互通还有可能引起病源向其他地区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多方面的利益格局。一位对医疗行业有长期观察的人士对记者断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要实现医保互通、一张卡异地就医“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