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相继传来华立集团购并武汉健民、锦江集团控股安源股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专家认为,在这波新掀起的购并大战背后,是浙商应对经济效益下滑,主动整合资源、打造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举。“你不知道,浙江现在是落在全国后面呢!”谈及浙江上半年的经济形势,长期跟踪研究浙江经济的省经贸委综合处处长周必健很是忧心忡忡。
据介绍,继去年下半年经济趋缓后,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形势更趋严峻。1—5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7.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74%,为1998年经济启动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大大低于去年同期36.1%的增长率。企业亏损总额48.9亿元,增亏70.5%。国家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继去年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后,1—4月又落至各省市区第24位,与浙江先前长期位居全国三甲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周必健由此撰文呼吁,如果浙江企业还固守以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模式,继续沿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势必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窄。
然而,敢为天下先的浙商显然早已应时而动。8月3日,上市公司安源股份发布公告,称新锦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锦源”)已成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而杭州的锦江集团,已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在安源股份最新的董事会名单中,锦江集团董事长鈄正钢以候选董事身份赫然在列。屡次想借壳上市的锦江集团此次终于如愿。
据悉,杭州锦江集团主要从事环保能源、纺织服装等行业,也是国内最大的垃圾发电民营企业,前几年开始涉足氧化铝行业。
谈及合资设立新锦源的意图,锦江集团在相关报告中坦言:“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锦江集团的优势……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实现与上市公司共同前进的发展战略。”
有业内人士分析,锦江集团此举有助于加强和煤矿企业的合作,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煤炭资源,从而打造一体化的煤电铝产业链条。
无独有偶,在8月5日,上市公司武汉健民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已变成浙江华立集团。而在此之前,浙江华立集团已经直接和间接控制了华立控股、昆明制药两家医药类上市公司。
华立集团是我省最早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早在1999年,华立集团掌门人汪力成就通过资产置换方式控股ST川仪并更名为华立控股,并点燃了浙江民企借壳上市之火。
今年7月份,华立集团宣布将旗下的医药资源都集中到控股子公司华立控股账下。据华立集团旗下的华立医药投资集团董事长汪诚(他还是华立控股的董事长)介绍,华立医药产业将以华立控股为核心平台,拥有以武汉健民为主体的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同时拥有以华立控股、昆明制药为主体的青蒿素及其他植物药产业链。在2003年年底的首届民企峰会上,汪力成曾首次提出,浙商应尽早摆脱过去的粗放经营,学会建立一种商业模式,以实现稳定盈利。进军医药产业,整合中医药资源,似乎成了汪力成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作为世界第一大泛酸钙生产企业,鑫富药业在今年6月份也迈出了整合资源的步伐,斥资1.025亿元收购了世界排名第二的竞争对手湖州狮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其原料供应商淄博尤夫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并表示要“争做泛酸行业的领导者。”
而实力最为雄厚的万向集团,则早已在整合之路上走得更远,通过万向三农公司整合国内的农业资源,通过集团公司,整合国内外的汽车零配件资源。迄今,万向集团旗下已经有8家上市公司。
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尽管还不能完全断定所有的浙商都已走向资源整合之路,但上述现象确实是种新的可喜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