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菜场有个特殊约会
——来自一线调查员的采价报告
“大妈,这菜多少钱一斤?”“这西瓜六毛八一斤,和上次差不多”……7月30日早上8点钟,杭州武林门附近的万寿亭农贸市场依然保持着以往的喧闹,但人群中,惠吉进的声音并未因此被淹没。这个准时出现的身影一边和市场的摊贩打着招呼,一边迅速地记下市场价格。
“每隔5天就来一次,都成这里的熟面孔了。”惠吉进是杭州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处长,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专职调查员。4年多来,从最早的翠苑农贸市场,到半道红农贸市场,他接触的摊贩不断变化,而他问的内容正如他的山东口音一样,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依次从门口的蛋类豆制品区,转到鲜禽区、水产品区,然后是蔬菜区,惠吉进对此早已驾轻就熟,鸡蛋、牛肉(腿精肉)、海带(水发)、土豆……这张标满74个序号的采价表,通常两个小时就能搞定。
在CPI统计上,粮食价格占据很大的权重,因此集中了很多产品的农贸市场就是一个重点调查对象。“调查时需要特别小心,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就像小伙子干绣花活。”惠吉进借用同事的话说,采价工作需要细心,也需要积累相当的经验。
同样是鲜生姜,有每斤10元、8元之分,一开始时很多人拿不准选哪个;相隔一个摊位,同样的明虾每斤会有好几元的差别。他们会选择一个供应相对稳定、价格易于采集的品种:比如湖蟹,他们一般选150克左右的雄蟹;牛肉则选择腿精肉和去骨条肉两种。代表的规格品一经确定,原则上一年内不能更改。
差不多同时,在杭州的其他6个农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建材市场、汽车火车站等130个调查网点,也出现了“惠吉进式”的特殊顾客:只问价、不买东西。这些“顾客”有男有女,杭州8个物价调查员中,女性就占了6个,“这主要考虑到女同志心细、耐心。”
进入市场的次数多了,但每次又不是真的买东西,很多摊户不免有些烦,无形之中给采价增加了难度。“要主动向他们解释,时间久了摊主也会理解配合。”惠吉进经常和调查员们交流自己的心得,这一招果然见效,惠吉进说,和摊主熟了之后,他们还会自动报价。
8个大类的商品及服务项目有251个基本分类,目前杭州调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有1100多种,为保证一些鲜活食品价格的准确性,采价时间被严格规定为早上8点,每个月至少采集6次。
当各种采集的数据系统汇集后,CPI也随之出炉;就这样,CPI成为记录居民生活的一块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