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顾今年四五月份出笼的三张慈善榜,虽然发榜时间有先后,炮制者不同,但其中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在上榜人物中,浙江企业家所占的比重都是最高的。无怪乎,舆论惊呼中国第一大造富团队已然成为第一大慈善团队。然而,与企业家不断高涨的慈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慈善事业却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各界争论不休,至今仍然莫衷一是。而台北市前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提出这样的一个路径选择: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钱,艺术家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共同推进文化艺术的繁荣。本文是台北市前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参加阿拉善生态协会组织的一次慈善活动的演讲。(编辑 余爱华)
如果说在以往无论中国或欧洲历史上,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艺术在黑暗中发光是过去贵族的作为,那么今天的企业家就是要建构文化和艺术之光的支柱,也是造就未来人文文化的推动力。
大家晚安,我很高兴来到北京进行这次演讲。尽管我得花大量时间准备演讲稿,长途旅行,并且比我在家里写文章看的人少,但阿拉善生态协会是民间企业家组成的公益团体,对于在比较不开放的社会这是非常有益的。
魏玛共和国的启示
有一年,我搭火车从法兰克福到柏林附近的一个小镇,小镇那时人口不到6万,今天也还不到1 0万,这个小镇其实就是很有名的魏玛。我去这个小镇的主要原因是想寻找.为什么在18世纪中期整个欧洲德语世界大概300多个独立的国家里,彼此之间战争频繁。魏玛只是这300多个国家中非常小、非常小的国家(时称魏玛共和国).但是.歌德(德国1 8世纪著名诗人、思想家)却去了魏玛,作了魏玛共和国3年的图书馆馆长。这样就吸引了许多文化精英、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到魏玛定居,从而使这段文化精英驻足的时间造就了德国文化光耀璀璨的历史。这种文化的辉煌,当然并非一个文化歌德的力量就可以造就,而有其更深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我去参观歌德的故居,三层1 7间的楼房,那是魏玛最显赫的公爵送给他的,而这位公爵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热爱人文艺术的贵族夫人。这个发现再度证明在欧洲的历史中,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光辉后面,像梅第尔家族对艺术倾注一样,欧洲文化艺术成就背后都有贵族阶层的支持。这样就造成了某个城市在整个时代的黑暗中发出光来,比如中世纪中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1 8世纪德国的魏玛都成为了人类文化历史上的眩目的明珠。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孟尝君、信陵君等贵族.聚文人奇士为门客。范仲淹虽不是贵族,但是个官员,为宗族办义田、资助宗亲后代读书。他们虽德被古今,但其回馈社会的动机仍是为了自己的宗族利益,而非为整个社会。那么当今2 1世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此时的贵族就是企业家。如果说在以往无论中国或欧洲历史上,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艺术在黑暗中发光是过去的贵族的作为,那么今天的企业家就是要建构文化和艺术之光的支柱,也是造就未来人文文化的推动力。
慈善捐助与公民社会
今天企业家可以做什么呢?我认为最典型的是欧洲的历史素材,但资料有限。我只好多采用美国的资料,作为我的素材。
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这句话令我很感动。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财富来自社会.到死时这个人一生都没有回馈社会,这个人是可耻的。此话虽简短却很深刻。正是有如此的一种公共观念的影响,2 0 0 3年美国仅慈善捐款就高达2030亿美元,这么高的捐款都是如何用途和分布的呢?其中49%进入医疗系统,11.5%资助宗教,11.5%用于社会福利,11.9%投入教育,2.3%用于资助艺术。而台湾有一种特别典型的现象,就是慈善捐款的主要流向是寺庙,我认为二者的动机是有差异的。卡耐基观念影响的美国社会主要将慈善公益视为回馈社会的义举,而中国社会多将慈善公益视为自己增添福报、为子孙积累阴德,范围再大就是为自己的宗族,或造福乡里,很少有为普遍的社会回馈的观念。
其实,卡耐基回馈社会的观念,就是中国传统“富而有礼”的观念。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指经济基础是德行的基础.当经济基础厚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就产生了,“礼”就产生了。两千多年前,当时的畅销书作家韩非有一篇“五蠹篇”,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美国花在社会福利上的费用占GDP的30%,而欧洲今天这个比例更大.占到GDP的45%。有一个调查表明,美国与欧洲的文化价值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美国问及贫穷是否因为环境所迫?2 9%的美国人认为贫穷应归究于环境.而不是懒惰:而同样的问题在欧洲则有60%的人认为贫穷是环境造成的。在个人才能与高薪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美国人30%认为是运气.欧洲54%的人认为是运气。可见,美国人与欧洲人在社会存在的哲学意义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世界上前2 2个热爱援外资助的国家中,有1 8个是欧洲的国家,4个非欧洲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企业家们普遍认为:Doing well and doing good(把好事做好)。
美国2030亿福利捐款中有42%来自极少数4.9%的富人,而所谓富人是家产超过1 00万美元,其1 3%来自社会0.2 2%的极有钱人。美国成功企业家的遗产捐款,58%是来自0.4%的家族,在整个遗产中49%捐给社会,子嗣只有2 1%。1 995—1 99 7年间,遗产总值增长65%,而社会公益增长1 1 0%,子嗣继承增长5 7%。这个统计表明越来越多的富人不把钱留给子女,而将钱捐给社会。
但是不是只有富人才关注社会福利呢?其实70.1%的普通的美国人经常捐款.他们捐款的金额虽很少,但也是每年每人会捐1 07 5美元,所以,2030亿美元中.不仅是家财万贯的人在捐款,也包括70%的普通百姓在捐款。可见.捐款的人群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还有一种资助社会的方式就是作“志工”(大陆叫“义工”、志愿者)。当一个人没有钱贡献给社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时间捐出来。北欧国家有5 5.5%的人去作“志工”,比如一个星期有一个下午到孤儿院去工作.临终病房慰藉工作、美术馆讲解员等等.而美国也有1.09亿人在做“志工”,折成时间为1 90亿小时/年.折算成金钱2 250亿美元。这表明普通老百姓也有回馈社会的强烈观念。如果没有钱.就用时间来代替。世界“志工”最慷慨的国家是荷兰和北欧三国。
老人在美国也做“志工”。47.5%的5 5岁以上的长者长期做“志工”,即2 7 70万老人作“志工”,平均每周3.3小时。
我们发现,美国有大量的“志工”在支撑这个社会,尤其是在照顾社会弱者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有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