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5日下午,民间人士周德文与温州市府所辖8家官方机构的要员,一同出席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评审会。他与会的身份有两个:一个是评委,一个是评审委员会高级顾问。前面一个身份来源于合法性,他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理所当然拥有评委身份。后面一个身份来源于正当性,他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的鼓吹者,是他在去年人代会上的一份议案,催生了“专项基金”。市府因之给了他一个高级顾问的身份。
事实上,自己究竟有多少临时性的身份,周一时也难以厘清。身份就像一顶顶“礼帽”,他总是依据不同的场合佩带不同的“礼帽”。而他始终离不得的一顶“礼帽”,就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6岁了。会长这顶“礼帽”,在他头上晃荡了6年。温州是中国罕见的中小企业大市。30万家中小企业散布于各行各业。虽然他的会员企业不过600余家,但他治下的“促进会”,却是温州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商会之一。
“促进会”是一个地道的民间自治组织,和政府没有任何姻亲关系。它把民间人士参政议政的权限发挥到极至,经常受政府委托,像“第二经贸委”一样,在温州市府和外地政府之间架设了一道商贸桥梁,在温州商人和政府之间铺设了一条对话通道,他们不仅利用他们日益主流的政治身份为会员企业维权,还影响到事关30万中小企业的公共政策。
官方背景的纯粹NGO
2004年10月22日,西装革履的周德文,踌躇满志地坐到温州东瓯大酒店的会议室,代表第一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49个月之前,他费尽周折地组建了这个名字并不时尚的商会。“谁打江山谁坐庄”,时年37岁的周,约定俗成地担当了首届会长。
表面看,这只是一个民间商会的换届大会。但主席台就坐的温州政要,却显示了这个NGO(非政府组织)非同寻常的官方背景。一名新会员诧异地察觉,温州市人大一副主任,温州市府一副市长,温州市政协一副主席,以及温州市经贸委主任等经常在温州电视台露脸的政要,竟然一一在座。
当天,周德文凭借卓越的“政绩”,毫无悬念地连任第二届会长。
第二届理事会,还有一个35人组成的高级顾问团。排在首席的,是中共温州市委一副秘书长。紧随其后的有人大、政协的副秘书长,乃至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局长、副局长。
一名研探民间组织的学者感言,在中国地级市,夹杂着这么多政要的NGO,可能很难寻觅得到。
一个官方背景十足的NGO,却迥异于传统的“二政府”式的民间社团。它的经费来源,骨干成员,活动方式,都不同于依附于党政机构行使“二政府”权力的社会团体。他们没有政府拨款,不占用政府编制,完全独立于官方。他们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长周德文是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人事关系在温州市人才交流中心,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人”。
研究社团转型的学者称,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是中国市场经济先锋地带的独特产物,它染有传统NGO的官方色彩,却更多显示出中国NGO的新动向。
他们注重与新闻界的互动,看中新闻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懂得传播对NGO的价值。仔细研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高级顾问名单,有心人发现,高级顾问团有两类人,党政官员仅仅是其中一类,另外一类则是新闻界名流,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何建平居于首席,其后是温州三报一网三台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台长、副台长。此外,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等中央媒体驻温的记者,也被一一罗列。
相比于传统的NGO,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在选择副会长的时候,强调的是会员的眼光,会员的功利价值。遍览数十个副会长单位和副会长名单,足以令熟知温州政经两界的人们刮目相看。交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温州的支行行长大多是副会长。二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的主持人,就是广发银行温州支行行长王成良。他们在信贷上对会员企业或许会有的倾向性关照,总是让困扰于资金短缺的会员企业家,觉得有所指望。2005年4月上旬,副会长、温州银监局一张姓副局长就曾表示,要力促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计划中,2/3以上的信贷资金将投向优秀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虽然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自始至终都保持民间姿态,可它架设的内部组织机构上倒颇似一个官僚机构。2005年1月6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开了一个会长秘书长联席办公会,确定了会长办公常务会议七“大员”集体决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