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盟环保指令,危机已是"山雨欲来",但"长三角制造"准备好如何应对了吗?
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电子电器设备生产企业了解WEEE和RoHS指令,并予以了足够重视。但误区仍然存在,应对的技术手段也存在具体困难。
一些企业只是在消极应对。江苏一家著名OEM厂商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的产品都是贴牌出口,供应链的问题也是按照外商的要求解决,影响不大。"当记者追问他,不能回避的"跨国公司已注册无铅焊接技术专利"问题如何解决时,他说:"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引进技术,交给人家专利使用费。
杭州海关综合统计处分析科科长钱平说,据海关向有关企业了解,在浙江省的出口企业中,向欧盟出口信息、通讯及数码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照相机等)的企业受欧盟两指令的影响较小,而出口传统家电产品及小型测量仪器(如空调、电扇、吸尘器及温度计等)的企业受两指令的影响较大。
前者受影响较小,一是因为信息、通讯及数码产品技术标准高,选用材料通常均为环保材料,大都已符合欧盟的标准;二是因为这些产品附加值高,且90%以上的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受回收费用的影响较小。而欧盟两指令对后者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报废产品回收费用和更换新材料及采用新工艺都会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加,而传统家电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增加的成本对此类产品影响较大。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处副处长罗江说,现在部分小家电生产企业面对欧盟两项指令,只能保持听天由命的态度,在2003年欧盟官方公报公布了这两项指令之后,省局立即举办了研讨会,并向全省小家电企业寄送了数百封邀请函,但只有8家企业应邀出席。
许多小企业表示知道以自己的规模和研发能力,是不可能解决两项指令设置的障碍的,因此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退出欧盟市场。
但也有少部分的小家电生产企业表现比较积极,在这一产业比较集中的宁波和温州,都有一些有规模的民营小家电生产企业不惜投入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进行研发,目前有的企业已经宣布能够达到RoHS指令的标准,并找到了绿色无公害的替代材料,但是替代材料成本较高,这也成了亟待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在技术层面,"长三角制造"既缺乏规范的标准检测方法,又缺乏有害物质检测手段。目前欧盟尚未发布对6种有害物质的官方检测方法,而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会使检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另外,企业也难以花费高额费用购买检测设备。而且,欧盟大部分国家原定在2004年8月必须完成的法律条文工作将延迟到今年10月后至年底前。这将意味着出口欧盟的电子电器产品面临执行相关环保指令却无相关标准的问题。WEEE指令实施在前,各国相关法律出台在后将大大减少企业寻求解决办法的时间。而相对于美、日、韩等早有环保准备的国家,本来就仓促应战的中国企业将更加被动。
这种情况下,国际权威的第三方认证似乎应该是企业的理想选择。但是,记者了解到:国际权威认证机构UL美华针对RoHS推出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仅有宁波奥克斯公司一家与其签约,而关于WEEE和RoHS将延期实行的传言却风行一时。
"环保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如果我是中国的企业家,我就不会把宝押在这(延期)上面。"UL美华总经理钟正(Doug.Johnson)说。
实际上,我国政府也已经在根据欧盟指令制定相关法规。据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已经上报国务院,估计近期内将会出台,以避免被欧盟环保指令拒之门外的其他国家库存的电子产品及原材料大量涌向我国。
罗江表示,希望有规模的民营小家电企业能够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带动全行业克服两项指令带来的危机,但是大企业不愿意将已经得到的研发成果让全行业共享,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心态。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以块状经济产业带为依托建立孵化器,企业共同出资,技术成果共享。还有的企业提出在欧盟联合设立中国小家电的专设回收机构,降低回收成本。
"这两项指令短期内可能会使'长三角制造'出口量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他认为,"长三角制造"必须要积极应对这次挑战,否则,"打造世界制造业新高地"只能是空谈。刘志彪还说,小家电企业应对WEEE和ROHS两项指令,仍然要依靠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同样的白炽灯泡,有的浙江企业的产品连续开200-500个小时就会出现亮度衰竭,而荷兰飞利浦的灯泡可以坚持2000个小时,而1只飞利浦灯泡的价格,也差不多是普通灯泡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