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中国,而国内一些大型集团的企业总部也纷纷向中心城市集聚,“总部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在我国应运而生。
尽管我国的“总部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
在英国招一位博士的成本
在上海可以招三位博士
“在英国招一位博士的成本,在上海可以招3位博士。而那里一位博士的工作效率却只有上海的一半,上海的一位博士综合来看,可以抵英国6位博士。所以,我们把研发中心部分转移到了上海。”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锡文这样说。
5月19日,联合利华全球第6个研发中心暨中国总部办公楼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正式奠基。联合利华每年的研发费用约是10亿美元,上海作为其全球6个研发中心之一,即使占有其1/10的研发费用,数目也非常可观。
同时,联合利华将原先在上海地区的工厂整合,生产基地大规模地迁至安徽合肥。选择合肥的理由非常充分:合肥处于中部地区,以500公里为半径差不多可以辐射半个中国;在长三角电力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合肥却是电力输出地;中国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曾锡文又说出了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江苏的工人来自苏北,浙江的工人来自安徽,我们直接就到了劳动力的原产地。”
就整个上海而言,至2004年末,入驻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到86家,今年将增加30家;外商投资总公司105家,今年将增加15家;外资研发中心140家,今年将增加34家。而整个长三角,根据国家商务部2005年2月27日发布的《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在今后三年,跨国公司将普遍扩大对华投资,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的发布情况看,长三角以47%的压倒性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首选;环渤海地区占22%;珠三角占21%;其他地区占10%。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跨国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小城市和一些内陆地区。而同时,长三角地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正在逐步将其总部迁入上海,如浙江宁波的雅戈尔、杉杉,温州的正泰、均瑶……仅温州一地就有300多家企业来到大上海。
北京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认为,和纽约的中心商务区相比,中国的总部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长三角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
“身”“首”分而不离
考验长三角经济能量
总部经济的出现,使主管企业的“头”与负责生产的“尾”出现了分离的趋势,那么,长三角区域有多大经济能量与能力来承受这种分离带来的连锁效应呢?企业的行为又将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呢?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认为:总部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是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型经济模式。如今,长三角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
首先,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出十分强劲的高速增长势头,区域经济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至中后期发展阶段,且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不减,其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龙头地位彰显。这是当前及未来长三角发展总部经济的必然内在诉求。
其次,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日臻完善,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区域引领带动作用凸显,已基本成为我国最早形成并且是最大规模的都市连绵区。这为总部经济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布局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发展载体。
再次,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特大型企业云集,总部经济初具雏形。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抢滩长三角,其中上海近300家,江苏180余家,浙江近60家,长三角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最密集的地区。在外资企业高度聚集长三角的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长三角也是国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高密度分布地区,在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烘托下,总部经济必然也要呼之欲出了。
最后,长三角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相关要素充裕,软硬发展环境俱佳;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一轮合作与发展热潮蓬勃兴起,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产业的互补、基础设施的衔接和政策的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