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国际高层研讨会暨民营企业国际化论坛上,民营企业如何在进入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少翻跟斗,如何在“倒逼”中寻找“转机”,以及如何在过渡期后沉着应对竞争等问题,成了国内外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浙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国际化更得讲究战略。”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就民营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化谈了自己的心得。
“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资源紧张。”吴家曦说,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到境外资源富聚地投资兴业,从事资源开发,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这样就能减少紧缺资源采购与供应的不确定性,也可以避免在紧缺资源上处处受制于人。“其次,应该实行区域化、国别化组合式市场发展。”吴家曦认为。青岛有一家做蜡烛的企业,沃尔玛一下子就给了他6千万的订单,但它却不接受。人们都不能理解,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不吊死在一棵树上,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
此外,吴家曦还谈到,我省许多民营企业存在“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民营企业在利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时,关键是消化吸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己的核心力量。“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际资本对充满活力的浙江民营企业情有独钟,这是个机会。企业应该早计划,做好上市准备,多向国际咨询公司咨询,以免走弯路。另外,品牌经营才是最高级的经营,我们应该努力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
“高技术不一定就等于竞争力和繁荣。”世界银行首席专家阿尔佛雷德·沃特金斯提醒那些目光过度集中于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他说,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创新下沿,很多人都觉得只要跟跟就可以了,但要跟得上也有很大的难度,也需要技术培训,更需要一种能改变现有技术的技术。韩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好例子,从模仿到在生产中同化,然后通过改进创新变成自己的技术。现在不少外资都直接在中国投资,中国企业的机会很多,但如果企业没有技术能力的话就没法利用,只有眼馋的份,所以在重视高科技的同时也应兼顾软硬件的改善。
世界银行经济学专家王水林则表示,杭州的投资环境相当不错,今年起,世界组织又会抽取中国120个城市进行投资环境调查,杭州估计又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