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王振滔,今年40岁,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出身清贫的他曾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组合拳招数,应对内外夹击
温州奥康集团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中国的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广东东莞都以制鞋闻名,但只有温州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牌为“中国鞋都”。
然而,国内2万多家制鞋企业群雄逐鹿,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市场上,温州鞋的出口又频频遭难:2004年9月,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发生焚烧温州鞋事件,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2005年3月,俄罗斯莫斯科市税务警察以清关手续不合法为名查扣了价值8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温州鞋。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壁垒重重,温州奥康集团如何应对内外夹击?
王振滔打出突破市场壁垒的“组合拳”:第一,练好内功,提高自身工艺和管理能力;第二,以国际化思维,用国际化人才,让企业品牌走出去;第三,投入资金,塑造品牌。
很长一段时间,温州鞋“踏遍”各地,但给人的印象是温州鞋款式新颖,质量却靠不住。为了改变形象,奥康集团走了10年到15年的漫长之路。近年来,温州鞋除了款式时尚,质量也完全达到了国内外标准。在此过程中,奥康通过合作,引进意大利的技术、资金、管理,乃至设计理念,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王振滔强调,奥康的口号,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强做精。奥康集团推出几个牌子,定位都在中端以上。
按照前两年中国皮革协会的统计,中国三年不做鞋,照样有鞋穿。这样的情况下,奥康却在加大鞋业方面的投资,在重庆建立260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此举令人费解。王振滔解释,温州在十年之内制鞋成本会水涨船高。奥康要想保持势头,必须转移到西部,建一个劳动力成本非常低的生产基地。而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五年以后再建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