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和第一季度CPI同比分别上涨2.7%和2.8%。由于一、二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数据可比性较差,因此,一季度数据备受各方关注。CPI回落到3%以下,是否意味着影响物价的重重压力已经消解?而这又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CPI缘何“意外”回落
今年1、2月份的CPI分别为1.9%和3.9%,波动较大。尽管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但2月份的数据还是一度让人有所担心。是什么因素导致3月份的物价回落到3%以内呢?
大多数专家认为,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今年一季度物价形势较好的重要原因。海通证券高级研究员李明亮指出,食品在整个CPI中的权重占到33%,而农产品价格从2003年10月份开始上涨后,到今年3月份涨势已显“疲态”。数据显示,第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为6.1%,较去年同期低了1个百分点。食品的翘尾因素逐步递减,缓解了物价压力。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政府对服务价格的控制是第一季度CPI保持低位的原因之一。鹏华普天债券基金经理江明波指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提价,使3月份的物价涨幅显得较低。而此前据媒体报道,部分省级政府如广东、贵州等由于物价涨幅已达到有关警戒线,暂停了水、电、气等与老百姓民生相关项目的提价。由此可见,物价管制是CPI能保持在3%以下的重要原因。
全年压力仍然不小
一季度CPI数据温和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的物价形势将一路凯歌呢?大多数专家并不这么认为。尽管一季度的物价形势比较乐观,但随着一些结构性因素的理顺和上游的压力的传导,二、三季度的物价压力仍然较大,对今年的物价形势不能掉以轻心。
李明亮认为,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能源价格向下游的传导。他说,一般而言,国际上油价持续上涨半年到一年以后,就开始向下游释放,直接对CPI构成压力。此波国际油价上涨是从去年8月开始的,目前已进入对国内下游压力的释放期。直接消耗石油的交通、燃料等行业和石油替代品的煤、电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控制,但将负担积累在企业也不尽合理,而财政的承受力也有限,被扭曲的服务价格迟早会改变过来,直接推高CPI。据悉,去年有26个省市提出过提价要求,但均未被批准,这些被扭曲的价格不利于发挥对供求的调节作用,因此,提高部分地区服务价格难以避免。
不过,他认为上游原材料等通过竞争性行业向下游传导渠道并不通畅。不少下游行业产业过剩竞争激烈,面对原、燃料价格上涨,并无能力将价格转移到消费品上。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制约,CPI的压力会更大。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预测,如果CPI上涨继续保持相对温和,未来一些城市可能提高水费,国家也可能允许工业用电甚至铁路运价上调。
在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中,大多数人对今年全年的CPI预测值是3-4%之间。
不会影响利率操作方向
众所周知,CPI是央行进行利率决策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一季度CPI的回落是否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也随之减轻呢?大多数专家认为,一季度CPI回落到3%以内并不意味着加息已变得没有必要。李明亮指出,尽管CPI是央行利率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国际利率水平和银行存款等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利率政策是一种前瞻性的政策,从预调的角度看,今年内应有两次加息机会,但空间不大,不会超过50个基点。
江明波则指出,由于CPI在统计取样上的局限性,单一的消费物价数据未必能完全反映当前实际的经济热度。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幅达到22.8%和26.7%,仍然偏高,所以,第一季度CPI数据并不会成为取消加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