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愿望背后的低价竞争惰性
一个售价70美元的国产MP3,付给国外的专利等费用约为40美元左右,留给企业自己的利润空间大约只有一二美元。类似的情形在我省民营企业中屡见不鲜。从几毛钱的袜子到几块钱的领带、衣服,只要还有一点利润空间就可以使更多的机器开动起来。控制成本的优秀本领,使浙江民企的产品大行其道,但也促成了他们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
正如预料,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有47.5%的企业分别选择了品牌,还有44.4%的企业选择了技术与人才。这表明民营企业的粗放型理念开始转变,希望依靠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促进产品升级。在最近三年中,浙江民企对研发和技改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调查显示,有45%以上的企业已对其主要设备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实现未来进一步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普遍认同,有43%的被调查企业将此作为首选措施。
如果说以上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升级的迫切愿望,那么他们实际的举动就和他们表现出来的愿望相差甚远。调查显示,有超过12%的企业用的是6年前更新的设备,而且还有13.3%的企业的主要设备没有更新过。从总量上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拥有国际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设备。据统计,去年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到0.3%。
哪一面才更真实呢。低技术行业规模产生的丰厚利润虽然短暂,但在民营企业那里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浙江民企偏爱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得到印证。浙江民企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接近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而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占比达6成以上。葛立成认为,行业属性如此鲜明,与浙江民企从事的制造业门槛相对较低有很大关系。
今年初,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正泰集团携手著名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通用电气组建合资公司,为的是追求产品升级、远离同质竞争。但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仍然沉醉于对低技术行业获利方式的迷恋,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也许目前正是企业彻底觉醒的时候。我省曾经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多个制造业行业今年以来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要素资源更为紧缺的杭州在制造业方面也一改以往领跑全省的优势,呈现出明显回落。越来越多的低技术行业已经面临无利可图之境。然而面对技术升级推进的产业升级,民企还需要一个新的适应阶段,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