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1999年的时候被一家叫浙大辰光的企业瞄上了,在上市的时候公司突然改名为“浙大海纳”,
借助浙大的招牌,借助海纳百川的气势,浙江大学的海纳,确实公司如其名曾经作为高校概念的科技股大涨过。
可是,在6年后的今天,当年曾经对浙大和海纳这两个气势磅礴的字眼充满期望的投资者正面临一个谁也无法相信的格局: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股价连续两天跌停,尤其令人难受的是,对这种连续暴挫四面楚歌的情况,在市场上竟然激不起半点涟漪,市场评论居然巧无声息?
浙大海纳已经被市场人士彻底抛弃了么?
这样的资本之痛,对于各种大学竞争力排名中雄踞全国四强的浙江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许有人会反问,浙大海纳的控制权已经被浙江大学卖掉,已经与浙江大学毫无关系了。
可是,人们会反问,既然与浙江大学毫无关系,浙大为何不去收回冠名权?当年东北大连的一家叫“北大车行”的上市公司,被喜欢玩概念的该公司董事长改名成“北大科技”,当时北京大学校方迅速发布警告性质的声明,要求其不要有意让投资者发生误导。在浙大海纳的背后,肯定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抛开具体的情节,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浙大的名校品牌,为何在资本市场屡屡被人用来装点门面,而缺乏人维护呢?维护人缺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邵捷)
海纳坠落谁来维护浙大的品牌?
本网记者吾维
1999年,浙江大学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浙大海纳在上海上市,曾一度引起轰动,但是其接下来的表现却显得后继乏力。而近日,浙大海纳更被曝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股价也随之一路大跌。
再联系到浙大网新、浙大兰德这两个被市场公认为浙大系的重要成员,前途也均不甚明朗。人们不禁要问:浙大的金字招牌,到底怎么了?
海纳:易名也救不了坠落的命运
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影响,浙大海纳(000925)在继周五跌停后,本周开盘又即刻走低至6.72元,跌幅10.04%。
2005年4月14日,浙大海纳正式发表公告称,已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其内容如下:“公司因涉嫌虚假信息披露一案,我会已决定对你单位(个人)立案调查。”
据了解,浙大海纳原名浙大辰光,主营单晶硅制品及半导体元器件,并于1999年6月在深交所发行上市,为浙江大学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之一。借助上市的契机,浙大海纳股东大会通过审议,正式更名为浙江浙大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辰光到海纳,充分显示出了公司经营者对于海纳上市后前景的看好。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内,投资者却并没能感受到“海纳”海纳百川的气势。由于受世界范围内半导体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海纳的产品销售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也使得公司业绩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业绩不佳分红又少,导致投资者亏损累累,市场对此也颇多微言。“浙大海纳红利率仅0.25%,在A股中排名849位。一家只会伸手向你要钱却一毛不拔的公司,你买他的股票图的是什么?”一位证券分析人士如是说。
浙大海纳面临的不仅仅是外患,而且还有内忧。由于主板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门槛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浙大海纳的上市,浙江大学将当时三家最好的企业——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厂、中控公司、快威科技公司捆绑在了一起。然而,这种没有必然联系的“松散联盟”,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内部企业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以至于很有前途的中控公司、快威科技公司一直郁郁而不得志。这也直接导致了快威公司其后“出走”浙大网新。
连续几年无所作为后,2003年2月14日,浙大企业集团将其持有的浙大海纳2560万股(占总股本的28.44%)和216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4%)分别转让给珠海经济特区溶信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皇冠假日滨海温泉酒店有限公司,退居第三大股东。浙大企业集团的退出,是否也预示着浙大管理层对海纳信心的彻底丧失?
而在浙大海纳的管理层出现变动之后,公司的对外担保和互保也开始频繁起来,并先后为海越股份(600387)、航天通信(600677)和华盛达(600687)的贷款进行担保。此外,珠海溶信和海南皇冠还同时在今年1月中旬分别将所持浙大海纳的19.78%股权和24%股权进行质押。而此次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可说是对海纳近年来频繁资本运作的一种清算。
浙大海纳将何去何从?海纳,是否会成为资本市场运作的又一牺牲品?
浙大网新:更名脱不了“金信”庄股的影子
几年来,浙大海纳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平平,而浙大的高层显然不甘于这种无所作为的局面。2001年6月6日,注册资本2.4亿元人民币,由浙大校长潘云鹤亲自担纲法人代表,集合了浙大海纳、浙大浙江快威信息、浙大计算机工程中心以及金信系多家投资机构的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横空出世。
随着网新控股的出现,浙大系资本运作的旗舰真正诞生了。仅仅15之后,天然科技(600797)在6月21日就发表公告,宣布网新控股受让公司原第一大股东绍兴市天然羽绒制品总公司持有的6730.52万股法人股,以及浙江天声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1000万股法人股,从而成为新第一大股东。
网新控股成功入主后,立即将天然科技更名为浙大网新,并对浙江天然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将上亿元的羽绒类资产全部卖出,将浙大系及战略伙伴的多个信息产业项目注入上市公司,以及对其中多家公司进行增资扩股。
从网新控股到浙大网新,一连串的资本运作手法令人眼花缭乱。而在这背后运筹帷幄的,正是有着“江浙第一猛庄”之称的金信系。金信不仅与浙大网新的前身浙江天然之间关系密切,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子公司与浙大网新、网新控股在股权上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
对于浙江大学来说,要实现借壳上市,必然就要与壳资源的控制人打交道,而且还要取得对方的支持。浙大与金信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认为是一种各取所需的策略。
那么,在浙江大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金信系也必然从中捞取了不少的利益。有市场人士分析两者为何走在一起时认为,金信炒作绍兴供销社下属经营羽绒服的浙江天然,通过科技资产的注入将其包装成科技股,在2000年红火过一把,之后,在过去的科技概念逐渐兴不起炒作热情之后,金信拉上了想借壳做大自己的校办产业的浙江大学。 然而,在大笔的投入后,浙大网新一路走来却依然充满了坎坷。从2001年至今,浙大网新的每股收益率可谓是每况遇下,每股净资产也从2001年的2.78元降至1.27元(截止至2004年三季度)。而仅2004年一年,浙大网新的股票面值就跌去55%。
在这种背景下,浙大网新开始求变。通过与国际知名的意大利IDRECQ、德国WULFF等公司的密切合作,并利用自身长期以来在电力行业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浙大网新开始强势进军电力设备环保制造业。仅04年初至今,网新就先后中标沙角C、沙角A、华能岳阳、大唐王滩等多个国家级大型电厂的烟气脱硫项目,订单金额高达14亿元,并迅速成为我国烟气脱硫行业两大巨头之一。
近日,浙大网新又发布公告声称,与平顶山姚孟第二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2×600MW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硫合同,合同总金额高达24363.15万元。
网新一系列的动作,在19日发布的2004年年报中有所反映,净利润比03年增长40%以上。
不过,尽管有浙江大学的招牌,有环保概念,浙大网新的庄股形象还是非常的突出,一是通过不断的送红股和转增股本,将股价摊低,二是流通股的持有者显得很集中。
浙大网新的股价走势也比较特别,随着股价的不断下跌,筹码正在逐渐分散中,庄家出货的痕迹浓厚,让投资者对这一拥有浙大和环保双重概念的公司抱有戒心:不断传来的公司利好,会不会是庄家出货的一个幌子?
浙大兰德:一群浙大教授开的民营公司
2002年5月3日,“浙大兰德”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作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电信软件供应商,由于拥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重要客户的特殊概念,“浙大兰德”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在配售过程中即达到8倍的超额认购。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市场上纷纷将“浙大兰德”归入浙大系之时,有市场人士发出了质疑:兰德,真的有“浙大概念”吗?
据传浙大兰德在香港上市后,有人向当时尚在香港访问的浙大某领导祝贺。结果此领导莫名其妙,反问之:浙大兰德是谁?而这位领导在回国后大发雷霆,要求兰德必须改名,因为此公司与浙江大学毫无关系!
不论这条传言是真是假,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兰德与浙大,远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亲密!
据了解,1996年11月成立的浙大兰德,其性质为民营。持有公司11.20%股份的第一大股东陈平,尽管身为浙大教授,但这种个人行为显然不能与浙江大学直接挂钩。而外界所关注的,浙大网新的总裁陈纯和浙大海纳的总裁赵健都分别担任浙大兰德的董事,则是分别通过上市时的管理层股东和浙江快威信息个人股东的身份直接和间接持有浙大兰德的股份。
也就是说,外界认同兰德的“浙大概念”,事实上是浙江大学一帮教授自己合办的公司。而兰德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得以成功,也被认为是浙大维护自身品牌价值能力的不足。
然而,借助“浙大概念”热炒了自己一把的兰德,日子也不太好过。金信系在兰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近年来电信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白日化,让兰德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日前,浙大兰德公布财务数据,截止至去年12月底,公司全年纯利1029.6万元,同比下跌15.9%。
“客观说,LAND存在着问题是明摆着的。闲人多、亲戚多,管理手段跟不上。有些人很有能力,但却没实权。”一位已经跳出兰德的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再加上金信的影响,不变是不行的。否则,兰德有沦为投资公司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