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风,熏懒了人们的思绪,吹慢了人们的节奏。然而一群浙江纺织企业老板却步履匆匆,从金华、义乌、绍兴到杭州,他们赶着场寻求补WTO课的机会。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这些浙商创造了发展新机遇,也带来了从未经历的国际化挑战。
至今短短半个月内,为应对欧美贸易壁垒,浙江已经召开了三次与纺织品出口相关的会议:3月30日,绍兴市邀请中国纺织品进口商会等专家为当地出口企业指点“迷津”;4月6日,省经贸委宣布正式实施“关于提高后配额时期浙江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指导意见”;4月11日,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举行了“浙江企业应对纺织品出口壁垒培训研讨会”。
从省外经贸厅记者了解到,去年浙江纺织品涉案“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措施)14起,涉案金额高达9.67亿美元,尽管涉案件数只占浙江出口总涉案数的30%,但其涉案金额高达涉案总额的85%。这或许能解释一个关于纺织品“走出去”的话题之所以引起政府、浙商如此重视的原因。
而背后更严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已成为制约浙商进入国际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不仅仅在纺织业,打火机、家具、彩电、养殖业,甚至信息行业,浙商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路上,“浙江制造”频频受伤。国外强大的竞争,给以低价格低成本见长,核心竞争力不够的浙江企业一个措手不及,粗放式增长方式、产品附加值低、开发能力不足……一系列的缺点也随之表现出来。
“浙商应该争取从靠低成本竞争转向靠高技术高质量结合的产品竞争,这样不仅现在有优势,而且还有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为浙商国际化开出的药方,并被浙商自己认同为急需要补上的一课。
其实,这也是初次在WTO试水的商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快脚步的浙商则提前了相遇时间,渴望找到突破点的他们,正努力学习着国际市场潜规则,剖析自身不足,不断改进,期望通过这些行动在今后的国际舞台跳出更华丽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