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无疑是现在中国最“昂贵”的地区。去年,全国房价最高的9城市中,长三角有其四。持续走高的房价,不仅牵动着百姓的神经,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成了当前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经济领跑者的长三角地区,高位运行的房地产业在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带来诸多考验。
业内专家认为,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巨大引擎的房地产业现处在一个敏感的转折关口。房价越是高,结构越是失衡,房地产业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就更加凸显。高位运行的房地产业正给长三角经济带来五方面的不稳定。
>>财税不稳定:浙江2.9元地税中1元来自房产
房地产市场一旦“伤风”,长三角一二线城市的财政收入定会“感冒”。现实的情况是,长三角地方财源对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营业税、契税以及管理费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去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类税收近8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1.9%,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达34.7%。去年浙江地税每2.9元中就有1元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上海、江苏,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包括相关产业)税收占地税的比重均不低于30%。有测算表明,去年上海来自房地产的税收直接贡献约为400亿元,而上海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
>>金融不稳定:8成开发资金来自银行
“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可能转变为银行信贷风险,应予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此类警示一直未断。如果房地产业“伤风”,对这一区域金融业的影响将是“生病一场”。去年,在投资和各项贷款增速明显回落的背景下,上海的房贷逆风而上,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
性房地产贷款累计增加102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增加728亿元,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48%。江苏、浙江的情况与此相仿。据估计,长三角地区80%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银行信贷。
>>产业不稳定:百余家企业不堪高房价撤离浦东
房地产价格高涨导致长三角商务成本压力不断增大,昂贵的土地已成为在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的一大心病。在地价与房价的交互作用下,长三角用地成本飞涨。再加上前几年盲目性出让土地,眼下长三角各地的用地日益紧缺,土地成本刚性上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地价涨幅居全国前列。由于房价飞涨等商务成本因素,去年已有100多家企业搬离浦东。估计今后两年,上海的租金成本尤其是商业租金成本还会逐步提高,这将拉动各个行业尤其是服务业价格的上升;租金、工资成本的上扬,会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的外流。去年前3个季度,合同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幅,江苏分别下降23%和85%,浙江分别下降44%、34%。
>>生活不稳定:16年不吃不喝才能还清房款
目前,上海房市高价楼价格疯涨,中价楼高档化,平价楼远郊化,一般的上海市民已买不起房。绝大多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以上海外环线附近的房子为例,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要80万元。而去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万元,普通三口之家不吃不喝也要用16年才能还清房款。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认为房价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
>>发展不稳定:50年后的土地被透支
房地产价格虚高的深层代价是牺牲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老百姓被迫为了今天的居所透支明天的收入,地方政府为了眼下的财力而大量出让土地。长三角一些地方“50年后的土地都已经用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分析认为,炒房地产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透支性的,效果是短暂的、虚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