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之中看桐乡循环经济
加工大米剩余的砻糠做成砖头样的“糠饼”,烧起来赛煤球;农民种桑剪下的桑树条,送进厂里加工成木板;宰羊留下的污水、下水变成沼气,沼气又能发电……像这样的“循环生产”模式,如今在桐乡备受重视。市政府今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就是关于加强节能、发展循环经济的。
砻糠变“糠饼”
桐乡市乌镇民合村的民合米厂内,有一台不起眼的挤压机,只见它一头“吃”进一筐筐的砻糠,另一头却“吐”出了硬得像砖头的“糠饼”。而在同村的亚太印染有限公司内,总经理赵明娜告诉我们,这种“糠饼”可以代替煤作燃料,与煤相比,它的热量一点也不逊色,一吨“糠饼”就能省下150块钱!
煤价连连上涨,迫于成本压力的印染厂想尽各种办法来寻找合适的燃料。亚太印染的技术人员突发奇想,何不将砻糠压缩成坚硬的“木炭”呢?经过反复试验,企业去年9月份购进了7套挤压机分放在附近村子的三个米厂,就地加工“糠饼”。
“糠饼”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乐了当地农民。正在米厂加工的一农户开心地告诉我们:“本来这些砻糠只能倒进地里,现在能卖到170多元一吨,多划算啊!”尝到了甜头的印染厂,正打算进一步拓展收购点,到上海、江苏等地去收购砻糠。
桑枝变“家具”
桐乡市大华人造板公司收购站前,石门镇石栏桥村的张益坤数着钱开心地说:“一亩不到的桑条,今天卖了100多块钱,这样的事过去想都没想过。”像老张一样,桐乡很多的蚕农都有了这种“额外收入”。
桐乡历来是养蚕产桑之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每年都堆满了修剪下来的桑树条,有些农户任其腐烂在桑地中,搬回家的也只是当柴火用。
大华人造板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攻关,将桑树条碾碎成小切片,再经过一系列加工,用处不大的桑条就变成了光滑坚实的木板。现在,光这家厂每年就能消耗3万多吨桑树条。据说,用桑条加工出来的中密度纤维板不仅能做漂亮的家具,还能用于房屋的装修。
“以前,桑条最多就用来烧几天饭。现在一亩地的桑条卖钱,都能换两瓶液化气了!”从嘉兴秀洲区新塍镇观音桥村运来一车桑条的钱伟兴,给我们做起了桑条跟液化气之间的换算。
污水变“电流”
桐乡石门有个浙北最大的湖羊交易市场,年生产加工量达15万头。以前去这个市场是“未见市场,先闻其臭”。因为,湖羊生产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废水、内脏等污染物,市场里也没有加工处理污染物的设备,最多就雇拖拉机拉走,往往被堆弃在路边、田间,不仅臭气熏天,还污染了地表水,威胁到群众的健康。
现在,市场里安装了沼气发电设备,300立方米的沼气池配备了30千瓦发电机组。市场一年产生的200万公斤污染物,全部可以就地消化处理。这不仅让市场每年节约成本近10万元,大量沼气液还能变成高效有机肥。更重要的是,群众的怨气少了。王家角民联村的唐菊生在市场附近开了一家小店,以前因为市场臭气熏天,还拨打过市长电话反映情况,现在满意多了:“沼气能烧饭,没想到还能发电,市场周围也不再臭烘烘了,真是一举多得。”
【短评】
学学桐乡人的“戏法”桐乡的“三大戏法”令人欣喜。砻糠变“煤球”、桑枝变“家具”、“羊下水”发电,看上去都是小事,却说明桐乡发展循环经济的确很有好处——企业节省了成本,环境得到了保护,农民得到了实惠。
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新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即“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循环经济由企业拓展至农村,让农民也拍手称好,尤为可喜。但愿有更多的地方学会桐乡人的“戏法”。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陈培华 李晓鹏
|